第一屏>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鸿沟·汴河·通济渠

2018-08-10 08:58 | 河南日报

核心提示:千年时光流转,黄河几度变迁,如今能够找寻到的通济渠郑州段遗址全长约19公里,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201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惠济桥

惠济桥谯楼

索须河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汴水流入泗水,经瓜洲古渡口汇入长江,又流向远方。丈夫随流水远行,妻子思念如流水,想念远行人而不得,思无穷,恨亦无穷。

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篇《长相思·汴水流》中,用了三个“流”字,勾勒水的蜿蜒曲折,酝酿低徊缠绵的情韵。诗中那条哀怨悠长的河水,就是隋唐时期贯穿南北的大运河,而诗中提到的汴水,就是大运河流经郑州段的通济渠。

通济渠自河南荥阳的板渚(今汜水镇)出黄河,至江苏盱眙入淮河,全长650公里,是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郑州段运河西连洛阳以通长安,东接淮河抵达杭州,水路漫漫,气势恢宏。如果在中国地图上将隋唐大运河按照历史记载标注出来,会形成一个巨大的“人”字,郑州,恰是它的中心所在,有了通济渠郑州段,才有了通向江南的大运河。

千年时光流转,黄河几度变迁,如今能够找寻到的通济渠郑州段遗址全长约19公里,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201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鸿沟与大运河

通济渠的前身,是大名鼎鼎的鸿沟。按照清代学者顾祖禹的考证,鸿沟源于《禹贡》的雍水,春秋时称为邺水,秦汉时又叫鸿沟,后来叫蒗荡渠,又称蒗宕渠。

出郑州西北30多公里的黄河南岸,有座东西走向的山岭,叫广武山,山上有一条直入黄河的巨大裂口,名为广武涧,涧深200米,裂口宽约800米。

站在鸿沟边,只见山体绵延,深沟巨壑,两道苍山左右分列,沟底道路羊肠一般。北面,滚滚黄河紧贴山脚而过;西南,群峰峥嵘,崖壁参差。

沿曲曲折折的小路走向沟底,道路两旁杂树丛生,路及周边即是鸿沟的老河道。赤日炎炎,沟底静寂,四处无声,从沟底向上望去,边缘坍塌的土山底部狭窄,上部开阔,如同喇叭一般,从山脚向山顶散开。

郑州市文物局历史学博士鲍君惠考证,鸿沟最早的雏形,相传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一条水道。远古时期,黄河流域洪水泛滥,两岸居民深受其苦,大禹利用黄河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疏浚河道,开沟挖渠,引流荥泽的洪水,合通四海,平息了水患。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录:“大禹塞荥泽,开之以通淮、泗,即《经》所谓蒗荡渠也。”

公元前360年,为了引水灌田,便利交通,魏国在大禹治水的基础上,开挖鸿沟水道,《竹书纪年》中有“大王之地,南有鸿沟”。彼时的鸿沟水系,“从荥口引水”,即从位于现在荥阳市东北的荥口,引黄河水为源,与济水混流,向东流经荥泽北,再向东南流与济水分流,流至圃田泽后,再向东流至开封,然后折而南下,入颍河,通淮河,把黄河与济水、汝水、淮河、泗水等河道连接起来,《史记》有“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

一个以自然河流为分支、完整的运河网由此形成,郑州段运河成为鸿沟水道承接黄河的第一段运河。

900年后,隋炀帝登基,为了巩固中央政权,他的头等大事就是举全国之力开凿运河。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三月,隋炀帝下诏,征用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人,以洛阳为中心,利用自然河道或前代旧渠,开凿人工运河。其中,这一段“引黄入淮”的大运河,隋炀帝起名为通济渠。通济渠充分利用鸿沟已废弃的故道、东汉重修后的汴渠等,在郑州连接黄河,连通黄河与淮河到达洛阳。

通济渠的开凿,仅用了不到6个月的时间,一次设计,一次施工,一次通航,直接沟通了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成为隋朝大运河的主体部分。《大业杂记》中记载,通济渠“水面阔四十步,通龙舟”。想那烟波浩渺之景,长千余里,沿渠筑御道,遍植柳树,五里一墩,十里一亭,百里一驿,形成“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的美景。“地管御河”的郑州,一时间“商旅往返,船乘不绝”。

又过了100年,唐玄宗下令“发河南府、怀、郑、汴、滑三万人疏决开旧河口”,通济渠郑州段更加通畅。白居易在《隋堤柳》长诗中写道:“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

鲍君惠考证,按照《宋史》记载,北宋时期,以京城为中心的“四大漕渠”,即汴河、黄河、惠民河(又名蔡河)、五丈河(又名广济河),有3条流经郑州,其中的汴河,就是大运河流经郑州段的通济渠。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汴河漕运粮食800万石,为北宋时期漕运的最高纪录。汴河不仅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还是北宋政府的生命线。郑州在全国水路交通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窥一斑。

鲍君惠在《宋代的郑州》中提到,“郑州境内的河湖,是汴河水流的重要来源”,郑州段汴河既是汴河的上游,又是汴河的重要河段。

◎贾鲁河与惠济桥

奔腾不息的黄河水,自古以来就是一把双刃剑,带给沿岸百姓的,有美好也有噩梦。

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黄河在山东曹县白茅堤决口改道,淹没了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十多个州县,灾区百姓背井离乡,苦不堪言。7年后,贾鲁出任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开始了浩大的治水工程。

他采取沉船法和疏、浚、塞并举的方式,历时7个月,终将决口堵住,使肆无忌惮的黄河水重返故道。贾鲁在治理黄河的同时,又疏浚、拓宽和连接原来的汴河河道。

对此事有过记载的“朱仙镇新河记碑”,如今保存在开封市朱仙镇乡政府大院内,碑文称:“自荥阳西南诸山溪,合京、须、索、郑之水,东流至祥符,经朱仙镇达周家口,复合沙、颍诸水,委输于淮。”

河患消除,漕运复兴,后人铭记贾鲁的治河之功,将汴河改名为“贾鲁河”。清代《乾隆荥泽县志》说道:“(汴河)元以后南徙,命臣贾鲁治之,遂更名为贾鲁河。”

难能可贵的是,在战国鸿沟水系、隋唐通济渠、宋代汴河淤塞失去水运功能后,贾鲁河再次担当了沟通黄河、淮河两大水系的重任。

贾鲁河迎来了黄金时期,沿岸商业城镇迅速兴起,开封朱仙镇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水运码头,郑州惠济镇也成为商业重镇。

在郑州市惠济区大河路办事处,惠济桥村中部偏东北的位置,一座名为惠济桥的石桥,在喧嚣的村庄里显得格外平静。夏日午后,阳光照射着石桥上每一个细微的印迹,两岸绿柳垂丝,桥下水波不兴。三孔拱券的惠济桥,呈东北走向,桥面长14.44米,宽5.08米,造型优美,结构合理,青石桥面上,清晰可见车轮辗轧的痕迹,它们见证过千百年来车水马龙的景象。

惠济桥村有一块明代“重修龙岩寺归寂殿碑”,碑文证明,明代初年已有惠济桥,“桥下之渠,本贾鲁河故道,自南向北,与大河通”。

惠济区新城街道办事处的任桂林说,桥上原来有18根石栏杆,栏杆顶部嵌有铜罗汉,桥头还有谯楼,可惜现在都没了。这座古桥,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还在使用。当地人感怀惠济桥,惠济区的名字,由此而来。

走在凹凸不平的老桥上,遥想着昔日景象,惠济桥若长虹卧波,两端谯楼高高耸立,屋宇沿河连绵不断。清代《顺治荥泽县志》中记载:“附居者烟火千家,往来者贸迁万种。诚一邑之雄镇也。”

惠济桥所在的惠济镇,盐业、烟草、药材、丝绸,各种杂货应有尽有,有人赋诗题词:“风流非是竞豪爽,地钟人文萃物华。”

“漕船往来,千里不绝”“公家运漕,私行商旅”,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学者秦园春说,彼时的郑州是运河的码头,陆路的驿站,南来北往的物资贸易,不同区域的文化在此交汇,驿站灯火通明,城门彻夜敞开,商旅、信史往来不断,一派繁盛。这里聚集着不同风俗、不同口音的人们,混合着南北不同的文化,歌舞、曲艺、皮影、剪纸、绘画、雕刻、民俗礼仪等交流互通,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荥阳故城、古荥汉代冶铁遗址、纪信墓及碑刻、荥泽县城隍庙……古荥的多个遗迹,一一造就出象棋文化、冶铁文化、城隍文化等运河文化,为历史文化名城郑州增加了独具魅力的文化内涵。

◎考古与遗迹

黄河的含沙量之多,是世界河流之最,这决定黄河的河性也是世界绝无仅有。黄河善淤、善决、善徙。

黄河多次泛滥,变化无常,在史书中颇负盛名的大运河故道,大部分早已消失于地下,不少河段在历代治理中也几次更名,通济渠郑州段一直故迹难寻,扑朔迷离。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从2010年开始,找寻这一河段的往日印迹。考古工作者顾万发回忆,考古队在惠济桥的南北两端入手,开始全面的勘探、挖掘工作。惠济桥南侧以及南部河道,先后出土唐、宋、元、明、清时期堆积层、大量文化遗物,尤其是元明时期的遗物,最为丰富。从黄河南岸大堤到惠济区丰硕桥,隋唐大运河的一段河道,慢慢清晰起来,河道呈西北至东南走向,在丰硕桥向东,折向索须河,河道宽近200米,至深15米仍不见底,两侧的路堤宽近8米,足见当年的庞大气势。

中牟县官渡镇水溃村西北约500米处,有一段运河遗迹,顾万发印象颇深。他说,2011年初,在这一发掘区以西的部分,考古队发现了一个奇特现象:每间隔三四百米,青灰色淤泥积土层就会出现一个约100米的断档,断档内堆积着较为纯净的黄褐色土层,然后,再次出现青灰色淤积土层,这种断档的黄褐色土层,他们共发现了三四段。这一迹象表明,此处应该是调节水量的大型水利设施,即水柜。他说,水柜是我国古代用于航运的水库,运河缺水时放水入河,运河水大时放入水柜,特别是发生洪水时泄入水柜储存,待运河需水时再回注。

当地群众告诉考古工作人员,2007年在发掘区东北部的不远处,挖出过一个带有铁链的铁锚,出土的位置距离地表六七米。顾万发说,结合土层堆积情况,铁锚印证这里曾经行驶过大型船舶。

隋唐大运河考古队在调查、勘探和试掘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实物资料、民间传说,最终认定,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遗址,位于郑州市惠济区(古荥泽),遗存包含两部分,约4公里的汴河遗址段和15公里的索须河段。

任桂林介绍说,北起东孙庄村东侧的黄河大堤,南至索须河丰硕桥,就是汴河遗址,它是通济渠连通黄河的渠首,目前除了惠济桥还保留着一段河道外,其余的都埋在了地下。15公里的索须河段,从堤湾村丰硕桥向东折,至祥云寺村汇入贾鲁河。

夏日高温,大河路北的天河路索须河桥上,热浪扑面,车辆川流不息。桥下索须河绿意盈盈,波澜不惊。任桂林说,这里就是大运河遗址中的一部分,如今河面宽40余米,河堤宽20余米,河床宽度近300米,是郑州市西北部主要的泄洪排涝和景观河道。

郑州市水务局相关人士介绍,2014年,郑州对索须河进行分段提升治理,工程总长13.45公里,投资合计2.04亿元,西起四环桥、东至祥云寺,以天河路、花王桥、中州大道为节点,分为四期,今年6月已经全部完工。2018年年底前,索须河提升治理的第五期工程有望完工,该工程即大运河郑州通济渠段的生态提升工程,这段河道总长10.9公里,起点在北四环桥,延伸到上游的索河、须水河。

索须河水面宽阔,正一点点现出昔日的运河风貌。索须河沿岸,栈道,草坪,芦苇,成排的树木,嬉戏的水鸟,那一份自然的野性,吸引着人们来这里散步、郊游。(记者赵慎珠绘图/王伟宾摄影/邓放)

原标题:鸿沟·汴河·通济渠

 [CAHTAG17;34]

责任编辑:朱宝君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网友还在搜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