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综合整治初见成效的贾鲁河,已成为附近居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
“眼下,贾鲁河两岸的银杏树叶已经变黄,蓝天下走在河边感觉可好。听说明年贾鲁河治理工程就要完工,到时候河水清了,河边的路也修好了,岸也绿了,到这里走走一定可得劲!”周末,记者在贾鲁河边采访时,在附近居住的市民王丽对贾鲁河的治理充满期待。
目前,经过综合整治初见成效的贾鲁河,已经成为附近居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可以想见,明年,随着贾鲁河综合整治工程的完工,这条古老的河流将迎来一场华丽蜕变,成为郑州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由一条河道萎缩、功能衰退、水体污染及沿河生态恶化的河流正在变成郑州的百里生态景观长廊,贾鲁河的变迁折射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水生态的发展变化。
40年来,我市努力做好“水”文章,实现水润郑州、水利百姓、水惠民生。
治水理念与时俱进
治水理念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田划小块,实行个体经营。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应变措施跟不上,加之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灌溉面积逐年下降,农业生产受到影响。为适应农村改革新形势,扭转农田水利徘徊状态,我市多渠道增加水利投入,实行水利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同时,大胆进行改革,鼓励个体或联户投资办水利,调动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重点加强节水灌溉和小流域综合治理。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市开始步入依法治水管水的阶段,统一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市迅速掀起打井配套、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工程和水土保持建设高潮。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市的治水理念开始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从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注重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促进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水利协调发展。同时,坚持人水和谐、顺应自然规律,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水系芳容初现
郑州水资源先天不足。如何让郑州这座缺水的北方城市“润”起来?
市委、市政府于2006年启动了生态水系规划和建设,先后实施了一大批生态水源和河道治理工程,初步形成了“六纵六横三湖”接近自然生态的城市河湖连通体系。为优化提升生态水系建设水平,2013年,我市按照“全域水系、循环水系”理念,高标准编制了《郑州都市区生态水系全面提升工程规划》。2014年6月,该《规划》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并启动实施。
建设生态水系,水源很重要。随着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通水,郑州的饮用水水源基本上由黄河水切换为丹江水,这也使得更多的黄河水可以作为生态用水。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科学调度水源,我市从邙山提灌站向金水河、熊儿河等南部河道供水,从花园口提灌站向郑州北部的东风渠、贾鲁河以及郑东新区水系供水,形成了黄河与市区内生态水系河道有效连通、水体有序流动的生态水系格局。今年已向生态水系调引黄河水2.7亿立方米。目前我市正在加快实施牛口峪引黄工程、环城生态水系循环工程、石佛沉沙池至郑州西区生态供水工程等三大水源工程,以进一步保障全市生态用水。
水生态水景观提升方面,我市以实施贾鲁河和索须河治理为重点,引领带动城市生态水系景观形象全面提升。
贾鲁河综合治理工程按照“安全河、生态河、景观河、文脉河、幸福河”的建设理念加快推进,工程全部建成后,水面面积将达到11.5平方公里,绿化面积20.95平方公里,届时贾鲁河将成为郑州最长的“生态廊道”,一条生动的“百里画卷”,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桃花源地”,成为郑州市的一张“新名片”。同时,以城市河流清洁行动为载体,持续开展“水清河美”专项整治,大力加强河道管护,不断提升生态水系景观效果。
目前,我市正致力于打造“外部大连通、内部大循环”的水系格局,城区河道由“有河皆干、有水皆污” 逐步转变为“有河皆有水、有水皆清澈”的水生态景观效果。郑州全域生态水系芳容初现,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显著增强。
民生水务惠及百姓
如今,郑州市民打开水龙头,流出的是清澈的丹江水,水质好,烧开后水垢也少。
丹江水入郑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及配套工程的投用密不可分。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顺利通水,郑州配套工程同步通水、同步达效。通水近四年来,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已向郑州市供水16.1亿立方米,受水人口超过700万人。郑州市主城区已基本实现丹江水全覆盖,丹江水已成为郑州市区和沿线县(市)区的主要供水水源。
除了城市生活用水水质的改善,我市也高度重视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通过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累计解决357.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市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5%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以上。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完善,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我市采取多项举措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近五年,我市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全市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58万亩,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农田水利现代化示范乡镇建设也走在全省前列,目前已建成9个示范乡镇,初步实现了工程标准化、灌溉高效化、测控自动化、农田园田化的建设效果。同时,我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护机制改革深入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已经全面启动。
2700余河长“上岗”治河
不少市民注意到,去年以来,我市的河流旁都竖起了河长制公示牌。在我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实施河长制是有效的抓手。
按照“全面、扎实、率先、有效”的总体思路,我市印发了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各项工作统筹推进,在全省考核中总评优秀、位居前列,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全面推行。
采取“4+1”模式,我市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河湖(库)长加巡护人员组成的组织体系,全市共设立河湖(库)长2796人。成立了市河长制办公室,将22个市直部门纳入成员单位。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任第一总河长,市委副书记、市长任总河长,市政府主管副市长任副总河长;跨县(市、区)、开发区的主要河流由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任市级河长。去年以来,各级河长已经开始履职巡河。
每条河流的情况不一样,管理举措也需要因河而异,“对症下药”。今年以来,我市在先期进行河湖库调查和健康评估的基础上,对全市推行河长制湖长制的111条河流、16座湖泊、141座水库分别编制了一河(湖、库)一策方案,并按照方案中的问题清单、目标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措施清单,抓好一河(湖、库)一策落实。
水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根据我市水务工作部署,今后,将深入贯彻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的治水新思路,坚持“安全、生态、景观、文化、幸福”的五河共建理念,以全面保障水安全为目标,以雨水洪水中水资源化、南水北调配水科学化、黄河引水调蓄系统化、水库供水最优化、水资源配置均衡化为重点,持续提升水资源配置、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和水灾害防治能力,助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记者 武建玲 文/图)
原标题:水润绿城惠民生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人民网 新华网 央广网 光明网 中国经济网 央视网 中国政府网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网信网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证券报 京华时报 环球时报 经济参考报 半月谈 北京周报 中国日报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央电视台 经济日报 光明日报 求是网 解放军报 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新闻社 国际在线 中国网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