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鹤壁陈学艳:赶上改革开放“快车”的淘金者

2018-08-15 12:02 | 鹤壁新闻网

核心提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我算是尝到了甜头。”8月14日,淇滨区九州路办事处打柴口社区的“创业达人”陈学艳,向记者讲述了她赶上改革开放发家致富的故事。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我算是尝到了甜头。”8月14日,淇滨区九州路办事处打柴口社区的“创业达人”陈学艳,向记者讲述了她赶上改革开放发家致富的故事。出生于1970年的陈学艳曾涉足不少领域,她从卖家具到经营服装的经历,折射出我市的经济发展和行业变迁。

上世纪80年代

跟着父母卖家具 大立柜是畅销货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生活有了改善,对结婚要准备的东西也有了更高的标准。

“那时候‘三加一’是准备结婚的年轻人经常提起的话题。”陈学艳说,现在好多人不知道啥是三加一”,其实这是当时年轻人结婚时的“标配”。三”指的是三大件,包括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全国流行语;“一”指的是大立柜。

“有些富裕人家会请木匠做一套三开门实木大立柜,算上木料和工钱,这得花不少钱。”陈学艳说,1980年,她母亲发现市场上出现了用压缩板和锯末板做成的家具,与实木家具相比,这种家具价格便宜、颜色鲜亮,很受欢迎。

“还记得俺妈对俺爸说,趁着现在政策放开,老百姓可以做生意挣钱了,咱得抓住机会。开个家具店肯定赚钱。”陈学艳说,他们一家在改革开放之初抓住机会成为了个体户。

陈学艳说,那时开家具店的不多,同业间竞争压力小,她家生意很红火,很快成了“万元户”。陈学艳初中毕业后跟着父母一起做家具生意。

上世纪90年代

见不少人到濮阳打工,开始跑长途客运

由于常年跟父母做生意,陈学艳养成了敢想敢干的性格。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市的家具店越来越多,她决定另寻商机。

上世纪90年代兴起了打工潮,我市有不少人到濮阳的油田打工,这让陈学艳看到了商机。1996年,她购买了一辆客运中巴,专跑鹤壁至濮阳的线路。

“打工的多了,两地之间结亲戚的也多了,车上经常是满员。”陈学艳说。

“那时候不少人让我给他们在濮阳打工的家人捎东西,一般是馒头、咸菜和水果,汽车刚进站就有不少人上前接货。”陈学艳说,看到那些人拿到货物的笑容时,她很满足。

2001年

瞄准新区建设商机,做起建材生意

2001年12月26日,国务院批准将鹤壁市郊区更名为淇滨区。淇滨区新城区的建设让陈学艳看到了商机,于是她放弃长途客运做起了建材生意。

“那时淇滨区新城区的基础建设刚刚开始,到处都是工地,对建材的需求量很大。”陈学艳说,随着淇滨区房地产市场的红火,她的建材生意十分兴隆。那时她天不亮就去送货,一忙就是一整天。

2004年

随着经济的发展,又做起服装生意

“淇滨区发展起来后住户越来越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衣着越来越讲究。”陈学艳说,2004年,她把眼光放在了羽绒服上。

那时候陈学艳跑到北京、山东等地考察,发现其他服装的发展大多遭遇了瓶颈期,唯有羽绒服行业红红火火,她随即决定做羽绒服生意。

时间再次证明陈学艳的选择是正确的。2005年,羽绒服行业异常火爆。2012年,她在淇滨区又开设了两家专卖羽绒服的分店。

“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就是我的后盾。”看着自己顺风顺水的生意和越来越鼓的钱袋子,陈学艳说她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也从改革开放中淘到了人生财富。

责任编辑:马娟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网友还在搜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