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庙
深冬腊月,北风呼啸,开封朱仙镇启封故园的聚仙湖上,一半是水,一半是冰,水波涌动,风声中夹杂着水流撞击冰层的哗哗声。
一阵鸡鸣染亮了天际,朱仙镇的街道上人声响动,古老的街巷渐渐活泛了起来。贾鲁河岸边,一扇木板门打开,闪出一个挺拔的身影,继而一扇扇木门次第开启,木版年画的传承人起得最早,他们张罗着自家门市,希望早点迎来客人。
老字号的点心铺里,新鲜出炉的甜馅饼、太师饼、花生糕,在客人们到来之前,已经摆放得整整齐齐。“朱仙镇五香豆腐干”的传承人,拿出历经“十煮九晾一见阳”的豆腐干,招呼着顾客打包带走。
岳飞庙里,燃起了第一炷香,缭绕的香气在寒风中飘散,唤醒了门前一对斑驳的石狮子,它们在此静立百年,悄然注视着古镇的起伏跌宕。
历史在这里匆匆走过,喧嚣远去,繁华不再,它似乎与现实有了隐隐的隔膜。老屋、石墙、古树,市井烟火,倾慕与怜惜,它是外乡人追寻朱仙镇过往的点点碎片,却是朱仙镇人魂牵梦萦的故土乡愁。
◎朱仙镇大捷
朱仙镇位于开封城西南22公里,是北宋的军事要镇,这里是岳飞第四次北伐的最后一站,流传着“五百岳家军大败金国十万大军”的传奇故事。
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岳飞北上抗金,郾城大捷之后,进兵朱仙镇。金兀术聚集金兵十万与岳飞对垒。岳飞突然袭击,大获全胜。朱仙镇之捷,令金兀术闻风丧胆,准备渡河撤出中原。然而此时,岳飞却遭奸臣秦桧陷害,朝廷一天之内向他发出了十二道金牌,要求班师回朝。岳飞气愤地说:“十年之力,废于一旦……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岳飞被“莫须有”的罪名构陷,含冤而死。当岳飞遇害的噩耗传来,朱仙镇上万民痛哭,声震四野。岳飞被害后21年,宋孝宗继位,为岳飞平反昭雪,追复原官,赐谥号“武穆”;宋宁宗时,追封岳飞为“鄂王”;宋理宗时,改谥“忠武”。
当地人世代感念岳飞的功德,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在河南布政使吴节、开封府知府张岫的主持下,建起一座岳飞庙,它与武昌、杭州、汤阴的岳飞庙并称于世,数百年来,香火不断。
岳飞庙端坐于朱仙镇西南隅的闹市中,雕梁画栋,端庄威武,门楣挂着“精忠岳庙”匾额,柱上有楹联:“炳史册精忠资社稷,收河山报国筑长城”。大院正中,一座拜殿为亭式结构,殿宇四面无墙,是祭奠岳飞的场所,拜亭前跪着五个铁铸人:奸相秦桧夫妇、监察御史万俟卨、殿中侍御史罗汝楫和诬陷岳飞的张俊。
大殿左右,各有两通高大石碑,是明代人镌刻的岳飞手书。一通是岳飞诗作《送紫岩张先生北伐》:“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北陬。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马蹀阏氏血,旗枭可汗头。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明代学者蔡悦评论此诗:“词意雄伟激烈,可轰震千古!”一通是岳飞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专家称,两通碑刻是目前仅存的岳飞手迹石刻,十分珍贵。
另一通“朱仙镇岳鄂武穆王碑”,高2.5米,宽2.1米,刻于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1年),记录下建庙的原委:“宋鄂侯忠武王庙,始建于鄂,再建于杭,三建于汤阴,而今建于梁城南之朱仙镇。在鄂者,王(岳飞)开国地也,王冤白时建;在杭者,王墓在焉;在汤阴者,父母之邦……而朱仙镇者,而王之功於是,为报王之忠愤所不能忘者也。”
寒风中,读《满江红》,不由人激情澎湃。
◎朱亥故里
大约2700年前,周平王东迁后,曾经派大将在朱仙镇东南方向2公里处屯兵,以“启拓封疆”为名筑城,启封城由此得名,春秋至隋朝这一段时期,启封主要是作为战略军事要地。
朱仙镇得名,是因为义士朱亥。《祥符县志》提道:“朱仙镇相传战国时朱亥故里,亥旧居仙人庄,因名”。《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朱亥勤奋好学,不仅力大过人,而且精通兵法,多谋善断,因为厌恶战乱,隐居市井,以屠宰为生。他是信陵君魏公子无忌的门客,“窃符救赵”事件的主要角色之一。
魏国与秦国互为敌国,相持不下,朱亥不顾个人安危,冒着风险,作为魏国的使臣,来到秦国。河南大学教授刘坤太说,秦王几次威胁朱亥而无果,就把他囚禁起来。朱亥知道自己很难回到魏国,决心以死报效国家,他用头猛力撞向柱子,然而柱子断了,人却未死,最终,他自己折断喉咙身亡。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世人称颂朱亥的忠贞刚烈,为了纪念他,把他居住过的地方改称为朱仙镇。如今,朱仙镇早已无朱亥的任何遗迹,只有岳飞庙内的一副楹联还纪念着英雄:“若斯里,朱仙不死,知当日金牌北召,三字含冤,定击碎你这极恶滔天黑心宰相;既比邻,关圣犹生,见此间铁骑南旋,万民留哭,必保全我那精忠报国赤胆英雄”。
朱亥和岳飞的故事,在当地深入人心。曾在南海舰队某部服役的战士王亮,是朱仙镇走出来的海军战士。他说,岳飞英勇杀敌的形象伴随他的成长,他以家乡为荣,入伍后,那些故事常常激励着他战胜一个个困难。一年之中的200多天,王亮都和战友们一起出海执行任务,守卫在祖国的蓝色海疆。如今,朱仙镇籍现役军人有百余名,“精忠报国”四个字,已化成他们以及古镇人心中最纯洁、最高尚、最强烈的情感。
河南大学宋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高树田说,百姓对于岳飞的崇敬之情,始终未变。战争年代,发扬“精忠报国”的精神,就是为国家、民族利益去流血牺牲;和平时期,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去奋斗,把个人行为和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紧密相连,把微小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就会形成巨大的社会能量。
◎天下名镇
贾鲁河水波荡漾,蜿蜒流经古镇时,把镇城分成了东、西两部分。岳飞庙内一通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刻立的“朱仙镇新河记”碑,记载了朱仙镇因河水而盛衰的往事。
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黄河在山东曹县白茅堤决口改道,淹没了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十多个州县。7年后,贾鲁出任总治河防使,历时7个月,治水完毕。碑文说,贾鲁河“自荥阳西南诸山溪,合京、须、索、郑之水,东流至祥符,经朱仙镇达周家口,复合沙、颍诸水,委输于淮,以元臣贾鲁治之,遂名贾鲁河”。
贾鲁河一路南行,西北山产由此南输,东南杂货由此北达,大船转小船,小船转大船,顺流逆流之中,物资交流频繁,古镇的商业逐步繁华。
明嘉靖年间,贾鲁河再次疏浚,很快成为一条贸易生命线。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李长傅在《朱仙镇历史地理》一文中说到,位于贾鲁河航运终点的朱仙镇,下达周家口,由淮河通安徽、江浙,舟楫畅通。小舟更可上溯到京水镇,北与黄河相连。陆运则由驿道南下,经尉氏许州以达武汉,北上经开封、卫辉、彰德以达北京,成为商旅必经之地,水陆交通会集之所,南船北马,由此分歧。朱仙镇地处中原,地域广大,和华北、西北各地联系方便,它不仅是河南,而且是华北最大的水陆交通联运码头。
水陆相依,朱仙镇盛名远扬,各地商客,往来不绝,大批的货物集中在此,大把的银子投掷在此。清康熙年间,朱仙镇同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镇,并称中国四大镇。贾鲁河沿岸,码头林立,长达五里。嘉庆年间,朱仙镇“商务之盛,甲于全省”,镇城南北长6公里,东西长2.5公里,南北行的街道,宽约4米,东西行的街道,宽约3米,镇城面积是民国时的10多倍。鼎盛时期人口达20多万人,外籍商人有山西、陕西、甘肃、安徽、福建等省。乾隆年间,晋商维修关帝庙,各商号纷纷捐资,修葺一新的关帝庙有正殿、大殿等建筑,规模宏大,一度超越了岳飞庙。
岳飞庙东侧的关帝庙,卷棚高约15米,绿色琉璃瓦覆顶,飞檐挑角,十分壮观。庙内的“重修关帝庙碑记”和“本庙全图”两通碑,密密麻麻记录着捐资商行。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许檀,从碑文中追溯,认为杂货、典当、粮食、烟草、服饰等是当时最重要的行业,不仅商号数量超过千家,而且经营规模明显扩大,朱仙镇“发挥了商品运转中枢的职能”。
物埠财丰,镇内庙宇林立,月月有庙会,每会必献戏酬神,祥符调应运而生,并发展成豫剧的一大流派。朱仙镇的特产竹竿青酒、豆腐干、年画以及爆竹,也远销各地。
水能兴城,也能覆城,流水无情,让朱仙镇在繁华与衰落间几次跌宕。
清代道光、光绪年间,黄河水数次决堤,淹没了房屋,淤泥大约有七八尺深,镇中航行困难。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春天,骤然卷起黄风,“断壁残垣,触目即是”,商业更加衰落,商铺不过几家,其他或为荒地,或为耕田。贾鲁河再次淤塞,泥沙沉淀,无法行船。
1904年京汉铁路通车,1912年津铺铁路通车,南北交通路线大转移,朱仙镇丧失了区位优势,后又历经近半个世纪的风雨飘摇,古镇日渐残破,繁华不再,被丢弃在了旧时光里。
◎木版年画
1月28日,农历腊月二十三,岳飞庙东50米的“尹氏老天成年画博物馆”门前,来来往往的人们,正忙着请上一张灶王神的年画。那色彩鲜艳的年画上,广丹、葵紫等色彩浑厚强烈,人物形象古朴生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老店第五代传人尹国法说,当地人会把它恭恭敬敬贴在厨房灶台上方,再燃起几炷香供奉,祈神福佑全家,来年富足安康。
镇上一个个木版年画作坊里,门前晾晒的、墙上挂着的,桌子上放的,满是花红柳绿、尺寸不一的种种年画。每年春节,这里家家户户会贴一张“秦琼、敬德”“关羽、张飞”“赵云、马超”等人的画像,他们都是木版年画中古老的门神。
朱仙镇是中国水印木版年画的发源地,迄今已有800年的历史,《东京梦华录》记载:“十二月,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朱仙镇与天津的杨柳青、山东潍坊的杨家埠、江苏苏州的桃花坞齐名,是中国四大著名的年画产地之一。鲁迅曾经评价:“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精雕细琢。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画的独有特色。”
上世纪90年代,传统手工艺制品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无法形成批量生产,受到市场上印刷年画产品的剧烈冲击,整个行业十分萧条。
张继忠,朱仙镇木版年画“万同”老字号的第五代传人。1998年,一位外地客商找到他,提出高价购买他的年画古刻版。他说:“木版年画,贵重在那块版上,尤以流传百年的老版更为珍贵。那时母亲得了重病,急需用钱,但是我舍不得祖传的宝贝,再难,不能卖刻版,再难,不能让木版年画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给丢掉。”他舍不得祖上留下来的老手艺,没生意的时候,就走访老艺人,记录老作坊的历史,把一堆堆的资料整理成册,结集出版,就这样保存下了不同年代的木版年画图样。
2006年,朱仙镇木版年画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老的艺术再次受到的关注,木版年画市场重新恢复了生机。如今,来到朱仙镇的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和购买,还可以体验一把古老的“印刷术”,感受传统手工技艺的独特魅力。
长坂坡、八大锤大闹朱仙镇、岳飞大战牛头山……不同历史时期的英雄风采,在色彩艳丽,风格庄重的木版画上跃然而出,这些触手可及的年画故事,让英雄形象不断完善,在古镇人心中,凝结成为强烈的家国情怀。
农历新年将至,镇上越发热闹了,人们备好年货,期盼阖家团圆。
金戈铁马散去,繁华落尽平凡来,古老的朱仙镇平添了一分安详与坦然……(记者赵慎珠)
原标题:在朱仙镇感受年味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人民网 新华网 央广网 光明网 中国经济网 央视网 中国政府网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网信网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证券报 京华时报 环球时报 经济参考报 半月谈 北京周报 中国日报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央电视台 经济日报 光明日报 求是网 解放军报 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新闻社 国际在线 中国网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