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于谦:晋豫巡抚十八年 只留清白在人间

2020-07-15 17:36 | 中国搜索

核心提示:于谦(1398-1457),字延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代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1421),考中进士。宣德元年(1426),授山西道监察御史。宣德五年(1430),宣宗朱瞻基知于谦大才,越级提拔至兵部右侍郎,巡抚晋豫,即今河南、山西两省。

于谦(1398-1457),字延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代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1421),考中进士。宣德元年(1426),授山西道监察御史。宣德五年(1430),宣宗朱瞻基知于谦大才,越级提拔至兵部右侍郎,巡抚晋豫,即今河南、山西两省。

轻车简从去赴任  一年两度太行山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明史》记载,于谦一上任,轻车简从,深入各地,“察时事所宜兴革”,立刻为两省官场带来了崭新的面貌。当时的河南和山西是自然灾害最多的省份,山西的旱灾多发生在冬春两季,河南的涝灾多发生在夏秋两季,于是于谦便把自己的办公地点分在了两个地方,频繁往返于太原和开封之间,鞍马劳顿,年复一年。这在他的诗中也多有体现,“才离汴水又并州,马上光阴易白头。”“马足车尘不暂闲,一年两度太行山。”

太行山横亘在山西与河南之间,根据当时的交通条件,翻越太行山就是当时人们远行的噩梦。陈毅元帅在《过太行山书怀》中说道:“太行山似海,波澜壮天地。山峡十九转,奇峰当面立。”景色很壮观,但走起来就要人命。况且于谦是在冬春赴太原,正值天寒地冻;夏秋赴开封,又是酷暑难当时,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他要远途跋涉、风雨兼程的翻越两次太行山到两地办公,这种毅力和意志,在当时、当世,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据【明】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于谦》记载,有一次于谦在太行山里遇到了强盗,“以轻骑自河南往山西,夜经太行山,有群盗各持兵戎呐喊而前,从者相顾骇惧,于谦厉声曰:‘汝何为者?’群盗知是于谦,竟惊慌而散。”

殚精竭虑抗旱涝  独留铁犀在人间

明宣德九年(1434),山西、河南暴发了大面积的蝗虫灾害,《宣宗实录》记载当时的惨景,已至“禾苗皆光”。于谦忧心如焚,痛心不已,一边组织赈灾,一边组织灭蝗,看到百姓饱受蝗灾之苦,身为三品巡抚的于谦终按耐不住,带领衙署人员,亲自动手到地里捕捉蝗虫。百姓看到于谦于大人在地里灭蝗的憔悴身影,无不感动落泪。

比起旱灾、蝗灾,最让于谦揪心的是黄河水患。

黄河自巴彦喀拉山发源,呈“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携带着大量的泥沙,因下游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减慢而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几千年来,黄河有“三年两决口”之说,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据文献统计,自先秦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500多年里,黄河下游决溢1590次,较大规模的改造26次,而最频发地段,就在河南,在开封城下,埋藏着六座开封城。

明洪武二十年(1387)夏六月,河水袭入开封,全城屋舍多没水中。永乐八年(1410)秋,河决开封,环城200余丈,7000余项良田顿成泽国。宣德六年(1431),黄河暴洪,开封府所属祥符、中牟、阳武、通许、荥泽、尉氏、原武、陈留八县尽被淹……为了治黄抗洪,于谦身体力行,亲自率领府州县各级官员,日夜奋战在堤防第一线。据当地百姓讲,有一次,黄河发大水,随着大雨,洪水不停涨高,漫堤、破堤的险情随时暴发。突然,一段堤岸出现险情,于谦情急之下脱下官服上前堵塞,并冒雨向苍天祈祷,说只要能度过险情,我于谦愿以身相“代”,代百姓受全部苦难!从此,于谦舍身护堤的传说成为当地百姓津津乐道的事。

《明史▪于谦传》记载,为了遏制黄河水患,“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为了加强黄河防灾,他多次下令要加固加高护黄大堤,按“里”设立一“亭”,选出得力人才为“亭长”,专职负责监督修堤事项。同时,于谦根据开封总体地势,在东、北、西三面筑建护城大堤。并下令种树凿井,使路上行人可以避暑解渴。明代作家孙高亮在其著述中多有记载:“当年堤防旁的榆树、柳树,粗有合围,树冠蔽日,井畔亭子,古迹犹存。”

在修筑黄河大堤与护城堤的同时,又铸铁犀以镇洪水,并撰写《镇河铁犀铭》铸在铁犀背上。铁犀今位于开封东北两公里左右的铁牛村,它之所以叫铁牛村,就是因为于谦在这儿,面朝黄河,放置了一头铁铸的巨大犀牛。于谦离开后,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的治河功绩,就在铁犀所在处建了一座回龙庙。天顺元年(1457)于谦在“夺门之变”中遇害,百姓为了追思他,又建立了庇民祠。崇祯十五年(1642),河决祥符之朱家寨与马家口,回龙庙及庇民祠皆毁于河水,并被黄河掩埋于地下。清顺治年间被挖出,康熙三十三年(1694)重建庙宇,改名镇河铁犀庙。今庙已不存,独留铁犀。196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将镇河铁犀列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两袖清风扬正气  免得闾阎话短长

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称。于谦在晋豫十八年的艰难历程中,挽救了无数的灾民,他远在故乡的父母相继病故,却不能在膝前尽孝,他深爱的妻子在北京孤独病逝,也没能见她最后一面,于谦对百姓的爱戴是誓死以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于青天,说他是明代的包拯"包青天"。而他在离开河南和山西的时候带走的也只有自己的几件破衣服和几本书,其他再无余财,因此留下了一个著名的“两袖清风”的典故。

毛泽东读《明史》时曾有评论说,明代最可气之处就在于宦官乱政。而王振可以算上是明代历史上第一个排得上号的专权乱政的大太监。当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大臣进京,给王振准备一份厚礼,否则就有可能丢官,更有甚者可能给按上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下狱。于谦其还京日,不持一物。周围人问他为何不“遵循惯例”,他便赋诗一首,以明其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一位作家曾说:自古而今,做官的最高层次是把自己的职务官衔和人民、国家、社稷、民族利益联系在一起。于谦做到了,他用生命做治世的良方,他在三十余年的为官生涯中公正清廉,正直不阿,兴利除弊,为国为民;他爱民如子、惜民如亲、不贪名利、鞠躬尽瘁;他的一生可以用他的诗《石灰吟》来评价“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河南省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纪工委  李慧娟

供稿单位:开封示范区网管中心

文章关键词:
责任编辑:朱宝君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