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播图>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千年一叹黄道窑

2020-08-26 17:03 | 中国搜索

核心提示:在这些古窑址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黄道唐钧窑遗址,曾有“四十五里黄道街”“九里十八窑”之称。

郏县位于中原腹地,从秦置县迄今已有2247年。在漫长的岁月里,文化之花盛开,郏县境内遍布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存,曾出土大量红陶、灰陶、薄壳陶等古陶瓷及残片标本,发现古窑址多处,集中分布在县城西北12公里处的黄道乡。在这些古窑址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黄道唐钧窑遗址,曾有“四十五里黄道街”“九里十八窑”之称。

黄道窑面积2.1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40米。该窑址是一处唐至元代的古瓷窑址,1962年和1985年,中国古陶瓷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冯先铭等两次来到该窑址调查,发现的品种有碗、碟、盆、缸、罐等,釉色有白、黑、黄、青、月白、天蓝、紫红等,施釉较厚,造型别致,精美绝伦,引起一行人的驻足赞叹。

这些散落在郏县一隅的陶瓷宝藏,吸引越来越多陶瓷专家的关注。古陶瓷专家赵青云在其著作《窑变艺术之冠——中国钧瓷》中这样论述:“郏县黄道窑,除烧制白釉、黄釉、黑釉瓷器物,也有黑釉蓝斑或白釉上施青蓝斑彩,利用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的釉料,成功地掌握了两色釉技术,形成了此窑产品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唐代的代表作品。”2019年4月,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理事和学术委员禚振西不顾82岁高龄,来到这里,兴趣盎然地谈起郏县黄道窑在中国窑口中的地位:“黄道窑在全国窑口中是比较出名的,而且规模很大。在中原各大名窑中,黄道窑烧造时间长,品种多,器物种类繁杂,特别突出的是从唐代至宋代,有很多创新。其中,黄道窑烧制的花釉瓷,也就是俗称的唐钧,这种最早的窑变可以说给宋钧窑开了先河。唐朝时期的花釉瓷又以羯鼓最为有名,影响了当时很多窑口,而黄道窑所烧的黄釉瓷可以说是中原陶艺和南方陶艺的交融和发展。” 黄道窑孕育过中国唐钧,成为中国唐钧的源头,有着丰富的审美体验,推动了中国陶瓷装饰艺术由单色向多色釉的发展。

绝妙无穷唐花瓷

瓷器是中国的名片。“唐钧”一词最早出自清代古陶瓷研究者陈浏《匋雅》(古“匋”通“陶”),其《匋雅五十一》里有“泥均宜均唐均”(古“均”通“钧”),其再被提起,艺术的贵族朗声而出。而唐钧之“钧”源于郏县。明正德《汝州志》卷之二《古迹》载:“钧天台:(郏县)下黄道保,世传皇帝问道广成子驻跸于此,大奏钧天之乐,故名。”黄帝驻跸郏县为重要历史事件,众民铭记且引以为傲,是郏县文化的代表名片。为纪念贤达此次驻跸,把“钧天台”一带村落群行政上命名曰钧台乡。钧天台遗址位于大刘山、二龙山、凤翅山、老君庙等广大地区之间,此地盛产陶土、铝矾土、石英石、精煤等优质原料,人们安居乐业,捏土烧造为陶,民生蒸腾。当唐代具有独特风格的自然窑变黑底彩斑、白底蓝斑、黄底红斑瓷器在此地问世,因为喜欢,遂以“钧天台”命名曰“钧瓷”,俗称“唐钧”。

在黄道窑烧制的品类中,唐钧是黄道窑的代表性产品,谓“唐花瓷”,早已声名海内外。唐钧的特征以黑釉上泼斑爆斑为代表,以黑白为主色调,其间黑中泛蓝,蓝中隐白,蓝白相间,且釉体斑纹随着烧成温度高低有流动感,显针尖状、丝缕状、流星状、雨点状等,变幻莫测,这与宋代钧瓷红紫相间的窑变斑彩十分相似,其根本工艺技法与宋代钧窑是一脉相承。因此有“唐钧为根,宋均为叶”之说,为后来宋钧的辉煌并成为宋代五大名瓷,提供了诸多启示和借鉴。

传统的黄道窑陶瓷艺人在黑色底釉上点涂白、绿、褐等诸色斑块,高温下釉料流动、渗化、融合,产生神奇的艺术效果,其“窑变”技艺变幻莫测。如琴似铃的开片声,犹如在宁静的一池春水中,击之一石,刹那间水波粼粼,涟漪道道;釉面上呈现出千姿百态,妙趣横生的纹片,动静相生,韵味无穷,绝世无双,成为陶瓷技艺中里程碑式的创新。古人曾用“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凌空星满天;峡谷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色彩之美,在其美丽的釉色上又窑变出珍珠点、兔丝纹、蟹爪痕、蚯蚓走泥纹等生动美妙的流纹,似人物、似动物、似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这些釉面非丹青之手所能描绘,真是鬼斧神工,绝妙无穷,令人叹为观止、拍案称奇。

唐钧的灵动之光

用于烧制黄道窑产品的原料以当地脊性、塑性、熔剂原料为主,经粉碎、除铁、陈腐、脱水、练泥、拉坯、印坯、注浆、修坯、阴干、素烧、施釉、烧成、出窑、验装等70道工序而成。原料加工精细、拉坯造型规整、施釉均匀、釉烧还原焰温度在1200℃以上是其核心技术,釉色斑斓,品种众多,器型构思巧妙,造型端庄、大气,继承了传统黄道窑陶瓷和中国陶瓷的文化精髓,日益获得世人的青睐。

起初的陶瓷艺人以黑、白、黄、蓝做底釉,器物表面点、涂、泼出白、黄、蓝,相互交融,如人生贴于其表,釉面烧成出乳白、月白、黄色、天蓝釉斑,意趣驰骋,弥漫着浪漫主义思潮。因其低温一次烧成,实为陶,是瓷的襁褓期。虽当时黑釉瓷烧制技术已成熟,但黑釉瓷烧制成本高于施黑釉的陶器,对于底层百姓来说,经济的施黑釉陶成为首选。此时的器物造型丰满,多源于拙朴的审美意图,胎体较厚,多半釉,平底,足部半釉或无釉,避免釉质流动过大形成粘足。瓷体黑白交融,光怪陆离,整体凝重练达,对比分明,气韵天成,人在悠远里游走,仿佛生命的阴阳。

随着工匠不断地摸索和实践,思维浸染烟霞,审美日进,对釉料中金属元素的利用更趋科学,窑室温度可控性提高,窑变成为可能。可能意外失手,木灰、骨灰和琉璃落入釉面,在高温下熔融一体,期盼乳浊现象出现。乳光优先呈现,继而在黑釉瓷上成功烧出绚丽多彩的乳白、灰白、天蓝、天青、灰蓝色乳光斑,呈现天象。釉质流淌活跃,丝状流纹、爆斑、泼斑接连出现,变幻莫测的窑变艺术使唐钧达到新高度,洋溢清新之风,意蕴非凡,呆板的釉面灵动起来,具象、抽象的意境交错相映,大唐的包容、大气、雍容华贵和开放的民族精神,成为唐钧的灵动之光。

古烧制技艺重现

在黄道窑陶瓷烧造技艺的传承方面,郏县民间的一些陶瓷企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亲力而为,努力将黄道窑陶瓷烧制技艺申请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致力于创新研发黄道窑复仿产品,尤其是平顶山市黄道窑瓷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史江伟与中国陶瓷工程理论奠基人李国祯之子李秉嘉先生,于2015年成立起“郏县黄道窑陶瓷研究所”,与众多陶瓷同仁潜心研究,工艺水平得到极大提升,成功复制出传统黄道窑陶瓷烧制技艺的釉料配方,生产出华北釉滴、兔毫、黄釉、白底黑花、白釉闪青、茶叶末釉、钧瓷釉等一系列釉料精品,精品纷呈,绚丽夺目,让黄道窑陶瓷这一古老烧制技艺重现于世。

唐钧是黄道窑陶瓷烧制技艺的重要呈现,基于黄道窑在中国窑口中的重要地位,郏县政府非常重视该技艺的传承工作,不断加大开发保护力度,成立了“郏县唐钧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出台了《关于扶持唐钧产业的优惠政策》,为唐钧产业的恢复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唐钧这一失传千年的民族传统艺术重新焕发了青春。2014年12月15日,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郏县“中国唐钧基地”荣誉称号。2017年,黄道窑陶瓷烧制技艺列入平顶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继续传承它的荣耀,散发出迷人、不朽的光辉。

一把泥土,一尊素胎,一丛烧柴,凝结的是古中原的艺术气息,是郏县的文化精脉,是厚重的黄道窑惊世袭人的千年一叹。

(郏县县委宣传部供稿 郭旭峰/文 图片由郏县县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朱宝君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