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活动>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走进洛阳博物馆:“讲述”河洛先民丰收故事

核心提示:近日,记者带您一起走进洛阳博物馆,了解一下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那些见证先民们一次又一次丰收的珍贵文物。

北依邙山,南面有万安山,伊洛瀍涧萦绕其间,形成了肥沃的冲积平原。洛阳之所以能成为十三朝古都,是因为除了地势和区位优越,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也起着重要作用,隋唐大运河的修建更是让全国的丰收之粮汇聚洛阳。《洛阳晚报》记者带您一起走进洛阳博物馆,了解一下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那些见证先民们一次又一次丰收的珍贵文物。

源起:见证人类从山地走向平原,从渔猎走向农耕

名称:石磨盘、石磨棒

时期: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距今7000年至8000年)

出土地点:孟津县寨根遗址

解读:远古时期,自然条件优越的河洛地区已成为人类的乐园,栾川龙泉洞遗址发现了距今3万年至4万年的人类活动遗迹。“此时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主要还是依靠渔猎生产,但不久之后的‘农业革命’让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洛阳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这样介绍。

洛阳博物馆收藏的这套石磨盘、石磨棒出土于孟津县寨根遗址,属于裴李岗文化遗存。裴李岗文化是中原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7000年至8000年,因为它最先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该文化的分布范围东至河南东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别山,北至太行山。

“虽然这套石磨盘、石磨棒外观比较简陋,作用却一点都不小,古人收获谷物之后可以用它碾碎谷物。”该负责人介绍道。这套文物也可以从侧面印证出,裴李岗文化已进入以原始农业、畜禽饲养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以渔猎业为辅的原始氏族社会。中原大地上生活的先民们开始把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当做一年中最大的期盼。

发展:农业开始精耕细作,生产水平获得较大提高

名称:陶作坊

时期:东汉

出土地点:原洛阳人民汽车站宿舍汉墓

解读: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汉时农业已经有了长足进步,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各种耕种工具不断出现,农民们不再完全靠天吃饭。东汉在西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牛耕技术受到重视,风车、磨盘等的普遍使用让粮食加工能力大大增强。

《四民月令》是东汉后期一本叙述例行农事活动的书,虽然已经散佚不全,仍然可以为窥探当时农业提供重要线索。其中,记载了田庄内精耕细作的一些情况,这种田庄的农业经营十分注意时令节气,根据不同土壤种植不同的作物,田庄中也有粮食及农副产品的买卖。

这件陶作坊也可反映出当时农业的繁盛——粮仓中储藏着粮食,舂米石臼将米和糠分开,糠可以用来喂猪。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院落,却形成了相当完整的农副产品产业链。“这个陶作坊是一件明器,东汉时非常讲究‘事死如事生’,墓葬主就是要把生前拥有的东西用模型的形式带到地下。”洛阳博物馆负责人介绍说。

正是对于技术的重视,使得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获得了较大提高,农民丰收也变得更加容易。

繁盛:一道运河通南北,天下丰收之粮汇洛阳

名称:含嘉仓粮食标本、“含嘉仓”墨字铭砖

时期:唐

出土地点:含嘉仓遗址

解读:盛唐时期,洛阳和长安这两座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虽然洛阳盆地十分适宜农业发展,长安拥有富庶的关中平原,但它们都无法供给起人口超过百万的超级都市。”洛阳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因此,转运全国的丰收之粮成为帝国诸事中的重中之重。好在隋炀帝修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的大运河,让粮食源源不断汇聚而来。

洛阳博物馆收藏的粮食标本和墨字铭砖都出自含嘉仓遗址,其中粮食标本保存完好,显示出当时粮仓修建技术的高超。该负责人介绍,含嘉仓是唐代“天下第一粮仓”,东西宽612米,南北长710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是隋唐洛阳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唐王朝规定,洛阳以东的租米要集中在含嘉仓,除了供给洛阳,还有一部分通过陆路运至长安,含嘉仓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粮仓。

那么含嘉仓的粮食到底有多少?根据史料记载,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全国主要大型粮仓的储粮总数为一千二百万石有余,含嘉仓就有五百八十多万石(超2.9亿千克),占了将近一半。虽然只是几件小小的文物,但站在它们面前可以想象当年各地丰收之后,运粮船浩浩荡荡前往洛阳,那场景是何等壮观。(洛阳晚报记者 潘立阁 文/图)[CAHTAG17;34]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jianyi@chinaso.com
责任编辑:李霞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网友还在搜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