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活动>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浚县古城南城门城墙基础现身 疑似“南城膏天笔”遗址

核心提示:浚县古城建于明朝初期,明末城池建筑趋于完备,后又经过清代、民国的建设,城池更加完善。

12月15日,浚县古城南城门东侧,一段清理完毕的古城墙基础引得附近居民前来参观。日前,这段基础在施工中被发现,浚县文物旅游局进行了考古清理。

对这段古城墙基础,附近上了年纪的居民还有记忆。今年69岁的李俊峰告诉记者,浚县古城南城门城墙在上个世纪60年代被拆,后来周围曾建有工厂,剩下的基础被埋在了地下。

浚县古城建于明朝初期,明末城池建筑趋于完备,后又经过清代、民国的建设,城池更加完善。“日军当年攻城时,古城墙还是合围的。”浚县文物旅游局工作人员郭如民告诉记者,当年浚县古城四面城墙的建设顺序是东、南、北、西,“西面有卫河做屏障,所以建设得最晚,也保存得相对最完整”。

古城墙基础的发掘使得当时浚县古城南城墙的位置等信息进一步明确。郭如民告诉记者,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发现基础东段向南延伸的部分,疑似浚县八小景之一“南城膏gào,把毛笔蘸墨后在砚台上掭)天笔”的位置所在。

“‘膏天笔’应该是有镇城意义的建筑。”郭如民说,以前就有说法,从辛庄街的一座小庙往南看,正好能看到“膏天笔”,“这个说法和1936年的一张照片能够相互印证,“‘膏天笔’基本上就在那个位置”。接下来这段城墙遗址将会被保护,向公众展示。

延伸阅读 浚县八小景 四门不相照

浚县古城共有10道城门,其中有4道门互不相照。这四门不照,是指瓮圈城上的4道城门,各不相照。因此形成东门朝北开、南门朝东开、西门朝南开、北门朝西开的风格。(记者 张志嵩)[CAHTAG17;34]

三山不明显

第一山,是紫金山西侧凸出来的小山头,人们称之为“汶凤山”。

第二山,叫“梅山”,在县城小西门里街,老县衙后院内,院内旧时有一块天然孤石,多有梅花环绕,多称它为“梅花山”。

第三山,叫“马蹄山”,在县城西街姑山脚下,是姑山的另一个小山头,因山石上旧有马蹄印,故称“马蹄山”。

此三山皆称为山,但人行山间不知山,被民间传为美景奇谈。

三步五座庙

此景在县城西关菜园街。菜园街中段,古有一座过街阁楼,民间叫“小阁”,阁南30多米远大街两边,修盖着5座庙宇。这5座庙的距离只有3步远近。

一步两座桥

此景系南关石桥。南关石桥,位于县城南门外护城河上,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年间重修,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2000年9月25日,此桥作为明代浚县古城墙的附属文物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就在石桥南头,有一个方桥洞,人们称之为小桥。人从石桥经过,一步可走上两座桥。此景现保存完好。

抬头五棵柏

此景在城上边。南城门楼的后边,生长着5棵大柏树,高10余米,排列整齐,大小相同,人们抬头可见,柏树枝叶繁盛。因五柏生长在城上,比较罕见,故“抬头五棵柏”被称为美景奇观。

南城膏天笔

此景在南城墙上边。“膏天笔”位于南城门楼东50多米处,建在一道城墙上面,高约10米,直径2米多,圆形攒尖建筑,形似石匠用的断磨錾。“膏天笔”名气较大,是浚县城的镇城之宝,被称为奇观美景。毁于新中国成立前新五军孙殿英部。为什么叫“膏天笔”?只因夕阳西下时,“笔尖”的影子正好映照到城南边护城河的水面上,“笔尖”就如蘸到水里一般。此时护城河如砚台,河水映照蓝天白云,“笔尖”就如膏到蓝天上一样,由此得名“膏天笔”。

高营无梁寺

此景在卫贤镇高营村。过去高营村有座大寺院,建有正殿5间,但全殿没有一架梁,全用方木插别而成,因此得名“无梁寺”。

北关文昌阁

此景在县城北关。文昌阁坐落在北关沙丘之上,坐北朝南,阁高20余米,阁体六角形,阁顶飞檐挑角,每角悬挂一口铜钟,风吹钟鸣,声闻数里。阁为两层,攒尖建筑。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知县宁时镆所建,是浚县著名的历史文物古迹。

(据浚县古城办)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jianyi@chinaso.com
责任编辑:李霞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网友还在搜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