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再版的李渡口

2022-01-07 16:26 | 中国搜索

核心提示:​这些年来,到过李渡口村的游人都有不少的印象。有人说那是一幅画,一幅展现着古色古香的乡村风俗画。有人说,那是一壶酒,一壶深酿着乡愁乡韵的老陈酒。而在我的面前,她却是一本粘满岁月风尘而又经过精心修复的再版的古书。

这些年来,到过李渡口村的游人都有不少的印象。有人说那是一幅画,一幅展现着古色古香的乡村风俗画。有人说,那是一壶酒,一壶深酿着乡愁乡韵的老陈酒。而在我的面前,她却是一本粘满岁月风尘而又经过精心修复的再版的古书。

古往今来,大凡临江靠河之处,无论城市或乡村,皆有水而生灵秀,亦有码头渡口而聚繁荣。李渡口村亦是如此。她位于郏县冢头镇的最边缘,北与禹州接壤,地处偏远,却因紧依蓝河又有渡口而生发出别样的风情。蓝河是郏县境内的第二大河流,从禹州发源南下,在李渡口村头流过。李渡口村便以此招来行船,成为渡口,这个由明朝从山西迁居于此的属于李姓的村庄也由此而名。

数百年来,这里船只集聚,码头繁忙,当地的煤碳、陶瓷、烟叶等物品从这里上船启航,入汝河,去漯河,进周口,甚至到达青岛、上海等地,又将那里的食盐、纺织等日用产品运送而来。明末清初,这里就成为远近闻名的物资集散地。郏县志记载:(清同治三年,1864年),郏县曾有25个集贸市场,李渡口村位列其中。渡口的兴旺带来村庄的繁荣。这个人口逾千的村庄,整日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据老人们回忆,在上世纪初,这里有酒行、屠行、煤行、布行、饭馆、钱庄等商铺28家。制烟、纺织等新兴产业也由此而生,颇成规模。经济商贸的繁荣,更使这里人才辈出,贤达荟萃……

李渡口村,咋不让我慕名前往呢?

记得我第一次到李渡口村,是在2012年中秋的那一天。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景象:那原红石铺就的村街已变作水泥路面,街道两旁的农家院新旧交错,普通的与其他村庄没什么两样。最亮眼的是那一片片古宅老房了,尽管颇有阵势,却被野草杂物团团围困,前去观望就得踏着繁茂草丛和破碎砖瓦才能走上前去。古屋旧楼虽建造气魄精致,却是一幅沧桑破落景象,许多楼房墙裂顶漏,许多家园残垣断壁。想到村边寻找那古寨墙,早已夷为平地,想去村西看看那蓝河水,也已是河床干涸,成为荒沟……李渡口村,宛如一本破损的古书,尽管文本虽在,却断章少页,使我再难读到她原有的情味了。

然而,许多美好的东西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尤其是文化。李渡口村终因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2012年被国家列入首批传统村落名录中。当地的政府和村民以此为契机,一个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美好家园的蓝图由此开始了。

此后,李渡口村便成了我常去的地方。每次前往,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她的变化。村中的水泥路变成了青石精砌的石板路;沿街的农家院改头换面,呈现出青砖灰瓦或黄土泥墙的原有模样;酒馆、屠行、布行、染行、药铺等一个个标牌沿街高挂,摇曳着往日的情韵;一片片古宅老房得以修复,重现过往的风光……我为这样的变化感到说不出的欣慰和感叹。记得在前年中秋的一天,我在李渡口的村街上,看到了风尘仆仆、奔波不停的镇党委书记,与他谈起如此的变化,这位年富力强的党委书记对我说:我们的目标是依靠李渡口村的文化资源和优势,努力将其打造成为“明清建筑群,蓝河渡口,书法书画、特色美食”四大元素为灵魂的国家AAA景区。为了尽快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许多村镇干部在这里昼夜不分地工作着。我们的做法是一天一小变,一年一大变,几年后就是巨变了。而这样的变化是在汗水和着泥土变出来的。也是那天,我看到村中一道坍塌的院墙正在修筑,他们没用钢筋水泥,没用青砖白灰,而是拉来一堆黄土,几个60多岁的村民汗流浃背地和成硬泥,垛起土墙来。这黄泥土墙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不知延续了多少世纪农村家园最典型的标记啊!

正是这汗洒泥土,原汁原味的变化,使李渡口村旧韵再起,原貌重现。不仅中国传统村落当之无愧,更获得了中国景观村落、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等荣誉称号。由此,不仅招来络绎不绝的四方游人,更有不少的省内外文化人士欣然前来,他们长留久住,挥毫泼墨,修身养性,成就作品。“北京溢香阁书画院”“北京书画艺术家写生创作基地”“蓝河书画院创作基地”等一个个牌子也在这里联袂挂起,与过去那一个个商家高悬的生意招牌承前继后,相映成趣,为这个传统古村落增添和融入了新的文化元素和函量。

……

2021年中秋时节,我再次来到李渡口村。每一次的到来,我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走着村中的石板路,我会听到过去那木制车辆铁轱辘滚砸石板的“咚咚”声。呵,别忘了,这村中的东西大街还是万里茶道的必经之路呢,那“咚咚”响的铁轱辘也许还磙动着阵阵茶香的味道吧!望着那青砖灰瓦的农家院,使我不禁回想起昔日村民那酸甜苦辣的况味来。那临街门面悬挂的一个个商家标记,使我想到了往日这里的喧闹和繁荣,那街路旁的老树、古井、石磙、磨盘,使我感到乡愁的缠绵和浓重。然而,要想得到对这片土地更多的了解和感知,就得看那成片成群的老房旧楼了。

李渡口村现有明清建筑430多间,它们如愈加珍贵的陈旧书面,无不浸透着历史的印记和故土的情味。如今,这些建筑大多都得以修复,模样如故,庭院道路也修整一新,任我舒畅往来。

在李义仁宽阔的故居中,我缓步慢行,寻觅和感知着这位昔日主人的往事。李义仁是清乾隆年间的一个监生,在县府做事,当时黄河决口,祸国殃民,他受命挑起郏县治黄段的重任,带领民工白天大干,晚上,当其他县段都停工歇息时,他却四处奔波,找来当地村民夜间再接着干。这样,他早早地完成工程后,又带领民工援助其他县段的治黄任务。因成绩显著,受到皇帝嘉赏,并封为“天下第一监生”,由名不经传的地方官员而升为工部待郎,主管全国的水利治理工程。走在他的故居里,对这位古人那为国为民,干事创业的精神的钦佩之感,不禁油然而生。

在李文秀故居那三间临街老屋面前,望着前面“济世堂”的字牌,我伫立良久。李文秀是个中医先生,只要穷人来看医,拿不出钱来的,他概不再收,而富人看病时,他却加收双倍或更多的钱。到了年底,他将全家人召在一起,拿出账单,凡是穷人欠下药钱年底未还的,就和家人商议全部撕毁。他这种“穷人看病,富人出钱”和“穷人欠钱,年底全免”的悬壶济世、乐善好施的美德,至今仍在村中传颂,更让我颇生几分敬意。

来到李渡口,那“山花”是必得一看的,这山花不是开放在山坡原野上,也没有开在画家的笔端纸张上,而是隽刻在古老房屋的山墙上。这样的山花,在李渡口的老屋山墙上为数不少,但最值得一看的就是李泽之宅院主房西山墙 上的那幅山花了。李泽之是个秀才,曾在县府做事。那山花用当时特制的原料雕画而成,麒麟、凤凰、莲花、牡丹、寿桃、双鱼等十多种图案浑然一体,相映成趣,将祥瑞、平安、清廉、福禄、长寿等美好意愿全融其间。画面拙朴凝重,寓意深刻,意趣动人,被古建筑专家誉为“河南第一花”。望着这山花,使我更感到古建筑艺术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浓郁和优美了。

来到李渡口,我是不会绕过位于村中心的李冠儒的老宅的。李冠儒过去是个财主,因实力雄厚又被推为寨主。他虽没有留下被后人称道的美谈,但凭其财富留下这豪华的宅院,房屋坚实,外不见木,窗户均为制铁,一副堡垒模样,石雕,砖雕点缀其间,不仅显示着古建筑艺术和传统文化之韵,更将昔日社会动荡、主人保家护院的深义凝固其中了。主人早逝,老屋换容,如今这座保存完好的宅院成为村中重要文化场所。一间间房屋成了外来文化人士和单位的工作室,宽阔的庭院建起了书画长廊,一幅幅书画作品在此联袂展现,洋溢着当今浓郁而又厚重的文化气息和氛围。

在一处处老宅旧院看过,自然还要再走走这里的寨墙了。那夷为平地、保村护民的围 村寨墙已修建如初。登上高达四米的寨墙,在上面宽有二米之多的青砖铺就的甬道上缓步行走,凭高望远,自然是别有一番情致了……

已是傍晚,该是归程之时了,我却痴痴地坐在蓝河岸边。多年来干涸见底的蓝河如今已旧景重现,水面宽阔,微风揉浪,两岸柳树排列,宛如轻烟。只是河面上已没往来的货船,取而代之的是一只只游乐的小舟在荡漾着今日的情致。夜色渐浓,此时蓝河更是清逸宁静,岸边的李渡口村也少了白日的喧闹。我静静地望着如此的河面,一幅昔日的情景不由浮在眼前:一只只船儿在这里来来往往,一堆堆货物在这里上上下下,人影交错,闹声喧哗。就是这样的图景,为李渡口村带来了不尽的兴盛与繁华。此时,忙碌了一天的人们,也该船依码头,身躺板床,那微微动荡的蓝河水也摇摆着他们进入梦乡了吧!而那蓝河水是永远不会歇息的,明天,最早摇醒的还是这些船人们,他们伴随着渐渐醒来的村庄,又开始了新的一天……

(郏县县委宣传部供稿 马继军 /文)

责任编辑:郑佩敏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