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河南平顶山:垃圾分类“净乡村”

2019-08-08 17:14 | 新华网

核心提示:“大环境做好了,一个村子搞垃圾分类才能持久。”在政府、环保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下,李发珍觉得自己“净乡村”的愿望正在逐步实现。


2017年4月,村民集体捡拾村庄坑塘里的垃圾。(受访者供图)

从广西桂林远嫁到河南平顶山的乡村后,李发珍曾有过“上当受骗”的念头。她并非觉得自己所嫁非人,实际上,李发珍和丈夫温丹丹的家庭生活很幸福。令她时常皱眉的是村里总也清不干净的垃圾。

11年前,23岁的李发珍第一次来到温丹丹的家乡平顶山市湛河区大王庄村,匆匆一看,房前屋后绿树环绕,“生机勃勃,印象很好,感觉很舒服。”但当她4年后回村庄定居,看到村里犄角旮旯处随地可见的垃圾时,她感觉自己“受骗”了。

“垃圾围村”让李发珍无法忍受,但世代居住的村民似乎习以为常。2016年起,李发珍和温丹丹拿起铁钳,手提编织袋,找空闲时间在村里捡垃圾。

大王庄村村民家准备“可沤肥”和“不可沤肥”两个垃圾桶。新华社记者 韩朝阳摄

“两个大学生,回来不干‘正事’,跑去捡垃圾。”包括李发珍公婆在内的一些人无法理解,“又苦又累,不是他们该管的事。”

村里新旧垃圾太多,仅靠夫妻两人,捡起来颇感无力。李发珍意识到这不是长久之计:“捡的速度甚至没有丢的速度快,得改变村民的生活习惯。”

于是,李发珍将目光转向垃圾分类,借鉴其他地区推行的“二次四分法”,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她建议村民把垃圾分为“可沤肥”和“不可沤肥”,由专人挨家挨户清理。

李发珍算了一笔账,村里近6成垃圾都是瓜果皮、烂菜叶等可沤肥垃圾,如果在村内堆肥,可大量减少后期垃圾处理的工作量。

2017年2月,李发珍买了辆三轮车,雇一位村民当保洁员,开始推行垃圾分类。然而,“第一天,只有7家分类,事情本身不难,但改变习惯很难。”

挨家挨户上门劝说后,村民们开始配合李发珍的工作。看着村里越来越干净,有村民甚至主动提出按人口收费维持垃圾分类的运转。

“村里的变化大家都看在眼里,一个人交两块钱,垃圾没了,有啥不愿意的。”村民温宝国说,“我们打心眼里希望环境越来越好。”

李发珍在查看可沤肥垃圾的堆肥情况。新华社记者 韩朝阳摄

收费运转一年后,李发珍推广垃圾分类的做法受到公益组织关注,她由此获得9万元的环保基金维持大王庄村垃圾分类的运转。

李发珍为自己的小团队起名“净乡村”,其实“净乡村”绝非她一个人的心愿。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上下足了功夫,其中一项就是农村垃圾“清零”,李发珍所在的平顶山市湛河区曹镇乡现已完成这项工作。

一年前,李发珍成为一所小学的环保老师,每周都要给孩子们上一堂环保课。前不久,她还被邀请参加平顶山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立法座谈会,表达了对生活垃圾处理的看法。

“大环境做好了,一个村子搞垃圾分类才能持久。”在政府、环保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下,李发珍觉得自己“净乡村”的愿望正在逐步实现。(记者韩朝阳)

责任编辑:朱宝君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网友还在搜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