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平顶山市湛河区:李发珍用行动实现“净乡村”愿望

2020-03-12 15:13 | 中国搜索

核心提示:“大环境做好了,一个村子搞垃圾分类才能持久。”李发珍说,在政府、环保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下,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她的“净乡村”愿望也正在逐步实现。

李发珍将村民收集的可沤肥垃圾对换为腐殖质。 

10斤(1斤=500克)可沤肥垃圾换2斤腐殖质……3月10日上午,在湛河区曹镇乡邢铺行政村大王庄自然村,李发珍带着她的“净乡村垃圾分类团队”举行垃圾对换腐殖质活动。

据李发珍介绍,这些腐殖质是他们用回收的可沤肥垃圾,混合木屑、玉米芯、蛋壳、树叶等自然堆放发酵,再多次翻晒、过筛后制成的,可用来种花、种菜。

李发珍今年35岁,广西桂林人,2008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学院广播电视专业。李发珍的丈夫是湛河区曹镇乡邢铺村大王庄村人。两人系大学同学,2012年结婚后,李发珍跟随丈夫来到平顶山生活。

以身示范,俩大学生村中捡垃圾

大王庄村有百余户村民,每家每户门前都摆放有一绿一灰两个垃圾箱,箱盖上注有编号和村民的名字。

村民李金凤端着饭碗,站在院门口吃饭。她说,这两个垃圾箱一个是扔可沤肥的,比如烂菜叶、果皮等;另一个是扔不可沤肥的,比如小孩用过的纸尿裤等。“我们把垃圾放入垃圾箱,每天都有人来清理,这都是发珍教我们做的。”

自村里实行垃圾分类后,大王庄村村容村貌得到很大改善。

“以前,村西边的小树林里都是垃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旧垃圾桶随处可见……”李发珍说,她从桂林来到大王庄村生活,“从城市到农村,我并没有觉得不适应,但垃圾问题一直让我很无奈。”

据李发珍介绍,大王庄是邢铺村最小的一个自然村,一遇刮风,路边、树上到处都是垃圾。垃圾堆得多了,村民会一把火烧掉,“烧垃圾的味道要持续一两天,非常难闻,让人感到恶心、胸闷。”所以,每次遇到垃圾焚烧,她都要紧掩门窗,不让孩子出门。

为解决垃圾围村的现状,也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2016年3月,李发珍开始和丈夫一起在村里捡拾垃圾。两人将废塑料袋、旧鞋等装袋运到有人清运的大型垃圾箱里,将果瓜皮、白菜头等拉到自家地边,埋在土里沤肥。

“刚开始,村民们不理解,风言风语地说我们俩大学生回家捡垃圾,并把我们当作‘反面教材’教育自家孩子。”李发珍说。

挨家游说,全村开始实行垃圾分类

村民李遂正今年79岁,他家紧挨着村边的小树林。“以前,小树林的树上挂的都是塑料袋,啥颜色都有,风一刮,‘彩旗飘飘’。”李遂正说,后来经过李发珍的捡拾,塑料袋少了、没了,树林里干净了,村里的垃圾也不再满天飞了……一些村民也开始慢慢接受她的做法。

不久,村民李遂正、陈敏、安新玲、黑秋芝等人也加入捡拾垃圾的行列,组成了“净乡村垃圾分类团队”,定期捡拾村子周围的垃圾。

一段时间后,不少村民理解并接受了他们的做法,但李发珍发现村民随手乱扔垃圾的陋习没有太大改观。

“不从源头着手,始终是徒劳。我要从源头开始,做全村的垃圾分类。”2017年1月,李发珍做的这个决定,惹怒了婆婆陈春花,两人发生了争执。

“在这儿生活了几十年,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垃圾随手乱扔,大家都习以为常了。两个大学生不好好工作,在村里捡垃圾,我咋能接受?”提起李发珍当时捡垃圾的情况,陈春花说,“可看到发珍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我只好让步。”

想要做到垃圾分类,村民的意识和运转资金,两者缺一不可。2017年2月中旬,李发珍带着她的“净乡村垃圾分类团队”挨家挨户地讲解垃圾分类的好处。经过一个多月的游说,全村100多户村民中,有93户同意参与。

考虑到农村的习惯,李发珍将垃圾按照是否是可沤肥进行分类。在她的建议下,参与垃圾分类的村民在自家门口放置两个桶,一个标着“可沤肥”,一个标着“不可沤肥”。除此之外,农药包装、电池、纸壳、金属等垃圾要单独放置。

“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分类,大家可能不是很明白,但是村民们对于沤肥很在行,按照这个标准大家更容易区分。”李发珍说。

村民积极参与了,垃圾就要及时清运,可买垃圾清运车和雇保洁员的钱从哪里来?李发珍想到了朋友圈。

“我将自己的想法发到微信朋友圈和同学群,大家陆陆续续帮我筹了2000多元钱。”李发珍说,用这些钱,她买了一辆二手电动三轮车,本想每个月花800元钱雇一位保洁员,可挨家挨户上门收垃圾又脏又累,没人愿意干。后来,李遂正毛遂自荐,干起了运送垃圾的活儿。

每天下午,李遂正从家出发,骑着电动三轮车挨家挨户上门收垃圾,将可沤肥的垃圾集中堆肥;纸壳、金属等垃圾,他可以自行收集卖掉,作为劳动回报;不可沤肥的垃圾,经过村委会和乡政府的协调,参与城市垃圾的处理。

“虽然大家同意参与垃圾分类,但真正实行起来并不容易。”李发珍清楚地记得,第一天实行垃圾分类,全村只有7户村民的垃圾分类符合要求。之后,李遂正上门收垃圾时,她总是跟着,看看对方的垃圾分好没,没分好的,就手把手教对方如何分类。

为了调动大家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李发珍建立了微信群,每天在群里公布做得好的村民。“垃圾分得好,可以积分,每10天组织兑换一次小礼物,有盐或绿植等。”

贵在坚持, 努力实现绿水青山梦

在李发珍及团队成员的努力下,村民们的垃圾分类热情和技巧逐步提高。占农村垃圾相当比例的厨余垃圾得到了资源化利用,达到了垃圾减量化目的。

然而,垃圾分类的启动资金是李发珍多方筹来的,要想长久运行下去,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自给。“经过几次协商,跟村民们商定每家按人头,每人每月2元钱。前几个月我按月去收,后来实在是太耗费时间和精力,有些村民提出按季度收,甚至有的村民一次就出了一整年的费用,我们都记好账目存档。”李发珍笑着说。

“俺两口子一个月交4元钱,垃圾天天有人上门清,村里垃圾堆也没有了,俺是打心眼儿里高兴。”村民王桂荣说。

“刚开始不习惯,老是忘记分,时间长了就习惯了,也就是顺手的事。我们一顺手,环境可是大变样,感觉真不错。”村民李国朝说。

收费运转一年后,李发珍推广的垃圾分类做法得到了阿拉善SEE基金会的关注,获得了9万元的环保基金用于维持大王庄村垃圾分类的运转。2019年年初,湛河区曹镇乡还专门给该村赠送了百余对垃圾箱,每家两个,一个绿色、一个灰色,以方便村民更好地投放垃圾。

在李发珍的影响下,她的公公婆婆也由反对变成了支持。婆婆陈春花还加入“净乡村垃圾分类团队”服务村民。李发珍因为在垃圾分类方面的不懈努力和探索,2018年被共青团平顶山市委评为“鹰城环保攻坚新青年十佳标兵”;2019年被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授予“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荣誉称号;2019年10月,被市教体局授予2019年度“百姓学习之星”荣誉称号。2019年上半年,湛河区组织了新时代文明实践进乡村行动“百姓故事会”演讲团,李发珍就是其中一员,她跟随演讲团在辖区进行巡回演讲,和大家分享自己摸索出的经验。

“大环境做好了,一个村子搞垃圾分类才能持久。”李发珍说,在政府、环保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下,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她的“净乡村”愿望也正在逐步实现。(平顶山市湛河区委宣传部供稿/牛超 禹舸)

中国搜索拥有中央网信办批准的新闻信息采集、发布资质,转载本网稿件请注明来源为中国搜索!

责任编辑:郑佩敏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