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郝新华:土坷垃里刨出“金疙瘩”

2020-03-25 15:55 | 中国搜索

核心提示:在郝新华的带动下,已有20多户跟着他种植红薯,而他也流转了1900多亩土地。随着规模的扩大,郝新华用功最多时雇用了50多个村民,安排了21名贫困户就近就业。

3月24日,河南省叶县保安镇牛庵村,几个塑料大棚里,工人们正忙着给刚出土的红薯苗浇水。

“育苗的时候受疫情影响,多亏了县里帮忙,红薯的出芽率不错,这才不耽误今年红薯生产。”平顶山市钏亚农业种植合作社理事长郝新华说道。在农业农村局的指导帮助下,郝新华及时组织当地村民育种育苗。

今年47岁的郝新华,从小跟着父母接触农活,爱看书、爱琢磨的他很快成了种地的行家里手。20世纪初打工潮下,年轻人纷纷外出,郝新华也来到河北务工。

务工虽然能挣钱,可他始终有个种地梦。“当了一辈子农民,就想着从土里刨食。”郝新华回忆道,2011年,回家过年时,郝新华发现由于年轻人都外出务工,种地的都是老人,由于疏于管理产量都不高,他就萌生了回家种地的想法。

可家人极力反对,牛庵村术语岗地,俗语说的“土坷垃”地,土质薄、产量低。想靠种地赚钱、无疑难上加难。

“想吃红薯干就得到牛庵,这是我从小听到的顺口溜。牛庵的地适合种红薯,我一定能干出个名堂。”家人看到郝新华如此坚定,只得顺了他。

2015年,他承包了300亩地,种植50亩土豆,80亩红薯,其余的种植果树。但由于缺乏技术,加上当时遇上寒流天气,市场价格又低,50亩土豆赔了钱,红薯产量也不高。

为了提高种植技术,他先后去了河南省农科院学习,到山东、周口考察……如何栽秧、如何盖膜、什么时候除草、用什么药……他整天泡在地里反复钻研。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他的红薯亩产达到6000斤以上,利润近40万。尝到甜头的他,决定进一步扩大红薯种植规模,为此专门建起两个育苗拱棚,新上增温锅炉设备。这一年他一下子又流转了本村及邻近村的150亩地,在种植商薯品种的基础上,又新增了西瓜红薯、烟薯等新品种。

致富不忘乡邻,看到郝新华种红薯挣了钱,附近村民纷纷前来取经。郝新华倾囊相授,2016年他被县里聘为科技特派员,专门为农户提供红薯栽种技术指导和培训。

红薯产量上去了,让土地活泛起来了,郝新华又马不停蹄地开始引进深加工项目,把红薯加工成粉条。由于粉条好吃,一传十、十传百,郝新华的粉条还销到了北京、上海、山东、山西等地。

现在,在郝新华的带动下,已有20多户跟着他种植红薯,而他也流转了1900多亩土地。随着规模的扩大,郝新华用功最多时雇用了50多个村民,安排了21名贫困户就近就业。

在采访中,郝新华指着一大片土地说,这是村里流转的5000亩土地准备发展村集体经济。

“我负责给村里提供红薯苗,带领村民共同致富。”郝新华信心满满。

当初那位土里刨食的农村青年,如今变成了土里刨金的创业者,但他追逐梦想的脚步一直向前,因为他说自己是农民,愿意和土地打交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喜欢的事情。如今,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这样从土坷垃里刨出金疙瘩的故事,在叶县越来越多。 (叶县县委宣传部供稿 焦萌 冯和平)

中国搜索拥有中央网信办批准的新闻信息采集、发布资质,转载本网稿件请注明来源为中国搜索!

责任编辑:朱宝君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