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河南鲁山:走稳生态建县路 谱写绿色富民曲

2021-04-08 09:10 | 中国搜索

核心提示:昨日的贫困县“华丽转身”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将中国生态魅力县、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天然氧吧创建地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单位、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等多块绿色“奖牌”揽入怀中。

清明过后,山川吐翠,青柳沐风。

在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沙河马楼段,国有鲁山林场场长李文峰带着工人察看新植的楸树、柳树长势。离他不远处的城望顶森林公园城区段,占地1500亩,河畅水清,槐林茂密。

“沙河看上去像条河了,河边的公园绿地面积也翻了几番。环境变美了,来观光游玩的人多起来,我还经常发现‘鸟中熊猫’黑鹳等珍稀动物光顾这里。”李文峰提起家乡的“蝶变”颇为感慨。

沙河治理和公园建设的过程,正是鲁山县坚定不移实施生态建县、文旅强县战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坚持走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着力开展植绿、护绿、营绿行动,让荒山披绿、满城皆绿、随处见绿,不仅营造了绿色家园,更让群众端起了“绿”饭碗。

昨日的贫困县“华丽转身”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将中国生态魅力县、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天然氧吧创建地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单位、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等多块绿色“奖牌”揽入怀中。

全面植绿,久久为功。

鲁山县成立生态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重点区域造林绿化专班,将国土绿化工作同矿山生态修复、“最美公路”创建等工作有机结合、全力推进。

义务植树掀热潮。每年至少开展两次大型义务植树活动,组织志愿者对荒山荒坡进行集中绿化。今年已高标准完成各类造林26700亩。

见缝植绿美家园。点线面结合,多植被搭配,使城区道路及公园浸绿染碧,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28 ㎡。开展“送果树下乡”活动,免费提供果树供低收入农户发展庭院种植。

退耕还林换新颜。2002年以来第一轮退耕还林完成23.8万亩,2019年以来第二轮已完成2000余亩,改变了生态脆弱地带的面貌,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河岸湖畔披绿装。两年前,沙河岸边的林地因乱采滥挖成了全县人民的“痛点”。痛定思痛,当地重拳出击进行治理,全面修复生态,打响“绿色攻坚战”。累计出动人员5.5万人次,修筑河堤7.3万米,绿化7000余亩,为沟河路渠全部系上绿丝带。在沙河岸边打造的城望顶森林公园等多个公园,更是成了该县的“后花园”和“会客厅”。

乡村广种经济林。落实奖补政策,大力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绿色产业体系建设,建成蓝莓、血桃、酥梨等十大生态扶贫产业基地,涌现出核桃、葡萄等专业村60余个。

辛集乡八里坡原是“下雨就淹、天晴就旱”的乱石岭,该乡引进专业公司进行改造,种植软籽石榴3100亩、楸树4500亩,林下套种迷迭香1200亩。几年前只长蒿草不长树的荒坡,变身“花果山”。

目前,全县林地面积218.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6%,森林蓄积量540万立方米,相关指标在河南省名列前茅。团城乡花园沟村等3个村创建为国家森林乡村。

深度护绿,人人参与。

从种到管,敬终如始,匠心管护。在植树时,坚持选好苗、挖大坑、浇透水、铺地膜,确保造林成活率。将种植收益同周边群众挂钩,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每逢旱情,广泛发动群众浇树,合力维护“青山绿水共为邻”的生活环境。

坚持限额采伐,杜绝滥伐林木现象。在封山育林区深入开展“绿盾行动”,查处涉林案件。加大对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力度,维护生态平衡,去年以来先后救助国家一级、二级野生保护动物45只。

认定古树名木1521株,全部落实挂牌保护制度。土门办事处200余棵形态各异、枝繁叶茂的古树,成了当地发展乡村游的一道风景线,受益群众像保护自家财产一样自觉爱护着古树。

该县从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选聘生态护林员1500余名,引导他们在生态资源管理岗位上发挥宣传员、监督员、信息员、扑火员的作用,实现增绿增收“双赢”。

森林防火季节,尧山镇马公店村护林员王学锋带着干粮,在千亩山林里一巡就是一天。“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受他的影响,他家祖孙三代都参与其中。十余年来,王学锋看管的林子从未发生过火灾。

抽调林业技术专家组成服务团,为群众提供种植、施肥、剪枝、疏果等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县林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工程师周耀伟引进推广林果优良品种86个,建成河南省首个新品种甜柿示范推广基地,为林农服务随叫随到、风雨无阻,获得“全国最美森林医生”“全国最美科技推广员”““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等殊荣。

该县尧山镇还推行“林长制”试点,明确了村级“林长”的责任区域,以“林长制”促“林长治”。生态管护亮点纷呈,林业扶贫等9个省级现场会先后在鲁山县召开。

多维营绿,处处生金。

厚植资源优势,山水淌金流银。日渐兴起的森林旅游,蓬勃发展的林下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鲁山县拥有旅游资源单体2378个,占河南省的6%,仅国家3A级以上景区就有11家。该县成功对接伏牛山“国民休闲旅游度假地”战略,以旅游产业带动群众增收,以青山绿水推动乡村振兴,加快构建乡村旅游新体系。

投入资金1.3亿元,对核心景区进行提升改造。开展“农家乐”星级创建和评定活动,引导现有的1000余家“农家乐”提档升级。累计发展“农家乐”专业村30个、旅游村78个,近10万群众从旅游相关产业受益。

河南省首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尧山镇面积304.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在95%以上,开发景区景点18家,春可登山赏杜鹃,夏可漂流玩碧水,秋可观光赏红叶,冬可滑雪浴温泉。全镇发展“农家乐”520家,旅游年收入超过4亿元。即便在2020年疫情期间,上坪村“吾乡·问素”等多家五星级“农家乐”的收入都在30万元以上。

该镇想马河村村民赵建军因缺资金、缺技术致贫,通过培训掌握了烹调技术,前年利用务工收入、扶贫资金和干部资助盖起了“农家乐”,去年总收入超过25万元。“过去是守着青山没柴烧,现在是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赵建军对吃“旅游饭”脱贫致富别有体会。

团城、熊背、四棵树等山区乡镇漫山遍野长着板栗树、辛夷树,当地群众卖板栗、辛夷花蕾增收的同时,还通过养蜜蜂、养梅花鹿营造多彩田园美景,每逢节假日吸引着大批自驾游游客前来观光。

在乡村旅游带动下,沟域经济红红火火,一条条“穷沟沟”纷纷变成“金沟沟”。旅游旺季,四棵树乡张沟村30余家“农家乐”家家住客爆满,年纯收入均在10万元以上。黄沟村驻村第一书记陈京玉主导着将10余处农户老房子改造成自助农家院,每年给村集体带来13万元的租金收入,还安排不少村民就业,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受到表彰。

树上“摘金”,林下“刨银”。鲁山县把林下经济作为林业增收的助推器,采取“大户牵头、股份合作”的形式,立体开发林下经济,形成了以林为主、林下间作模式,使昔日的绿色森林成为群众致富的“绿色银行”。

位于浅山丘陵区的土门、背孜、瓦屋等乡镇开发荒山,种植数千亩冬桃、核桃、酥梨,树下套种了中药材,“三林经济”发展得如火如荼。土门办事处构树庄村村民雷留新种植6亩冬桃,年收入保持在5万元以上,靠着这些“摇钱树”将两个孩子全部供到大学毕业,成了当地的“脱贫之星”。

观音寺乡太平保村吸纳372户村民的股金370.5万元,创办集体经济合作社,发展林果及林下经济产业7000余亩,让村民们资金入股有“股金”、土地流转有“租金”、基地务工有“薪金”。

广大群众在绿色就业创业的康庄大道上共享生态红利。董周乡西高村村民张柱曾因妻子早年病故致贫,后来在从事生态护林员工作的同时,流转40亩坡地种植酥梨,树下套种西瓜、花生,树间养了10余头土猪和100余只鸡鸭鹅。2020年,张柱家的年收入超过15万元,实现了稳定脱贫。

在鲁山,绿色成了这里的“最美底色”,生态成了这里的“第一品牌”。目前,全县发展食用菌3.8亿袋、酥梨10万余亩、葡萄4万余亩、蓝莓1万余亩。山区油桐满山,板栗连片;丘陵花椒成行,栀子成排;树下药材遍地,鸡鸭觅食。该县林业总产值达15.3亿元,直接从业人数4万户11.5万人。

绿满鲁山藏锦绣,步履坚实再出发。按下绿色发展的快进键,鲁山县交出一份合格的生态建设答卷,并朝着中原实践“两山”理论样板区、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的蓝图,绘就更加美好的生态画卷。(鲁山县委宣传部供稿 王永安) 

责任编辑:郑佩敏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