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濮阳:产业兴农民富 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2019-07-15 14:28 | 中国搜索

核心提示:近年来,濮阳各县区因地制宜,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兴、农民富、农村美”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中国搜索濮阳7月15日讯 这边的西红柿销售一空,那边的黑木耳也已风干入袋,成片的大棚里,五颜六色的非洲菊则正开的正艳……盛夏的濮阳乡村大地上,到处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近年来,濮阳各县区因地制宜,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兴、农民富、农村美”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一道菜火了一个产业

洋葱拌木耳,一道家常菜,不管是在五星级饭店还是路边小摊,都能经常吃到。可在濮阳市清丰县提起它,乡亲们却有着特殊的感情。乡亲们说,因为这道菜的普及,带火了当地白背黑木耳种植的产业,成了名符其实的“致富菜”。

“一个这样的棚可以放置14万个菌棒,每个菌棒的利润在一块多钱,所以这样一个棚一季的利润就能达到14余万元。”7月10日,在清丰县六塔乡食用菌基地里,该乡党委书记冯志龙兴致勃勃地介绍着白背黑木耳种植给当地群众带来的可观收入。据了解,六塔乡白背黑木耳的种植规模稳居全市第一。除此之外,还有大球盖菇、羊肚菌、双孢菇、鸡腿菇等优质食用菌品种,年产鲜菇10000吨,年产值达3000余万元。

从利用玉米芯、锯末等制作菌棒,到将废菌棒作为有机肥使用,食用菌的种植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实现了废物的循环利用。当地食用菌在直接运往北京、福建、郑州等大型批发市场的同时,还积极利用电商平台进行销售,预计今年仅电商销售额就可突破亿元大关。

2017年以来,当地在食用菌种植上积极探索“政府为引导、公司为龙头、基地为示范、贫困户为股东、种植户为产业”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多方参与、惠及全乡贫困群众的产业扶贫新路子,为脱贫致富、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强劲动力。2019年,该乡将投资300万元,引进菌棒自动化生产线,年产菌棒1000万棒;改造现有食用菌大棚,实行层架式生产,将食用菌大棚空间提高10倍,种植面积达31万平方米,打造全省最大的白背黑木耳种植基地。

“互联网+”加出智慧农业

六、七月份,按说正是西红柿大量上市的季节,但是在南乐县联富现代农业园区里,百余个专门种植西红柿的塑料大棚里,却是空空如也。“现在正在利用夏季的高温,进行灭菌消杀,为下一季的西红柿种植做准备。”联富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战秒解释说。

原来,合作社种植的西红柿品种,一年可以种植两季,采摘时间在4月至5月底和元旦至春节两个北方西红柿上市的空档期,价格更有保障,平均一个占地三亩的温室大棚年受益6万元左右。而且当地种植的西红柿被认定为绿色产品,市场竞争力强劲。

据了解,该园区位于南乐县张果屯镇烟之东村,建于2007年10月,面积1500亩,采取“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行统一品种、购药、标准、检测、品牌、销售。通过辐射还带动了张行、后孙黑、魏庄等10余村大棚蔬菜发展,主要种植圣女果、尖椒、番茄等绿色无公害蔬菜,年产果蔬1500万公斤,为当地农民找到了一条致富路。

张国屯镇镇长曹杰英介绍说,下一步园区将利用空闲土地,合理规划路网、排水设施,栽种景观树,带动旅游和采摘,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同时,积极拥抱“互联网”,通过智慧农业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温室大棚温度、湿度、气压等十几项数据的实时测定,电脑控制的自动调节和农产品质量溯源。“互联网+农业“,不仅可实现节水、节肥,全面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而且还能为农业生产宏观调控提供数据支撑,加快形成绿色循环高效的特色农业。

鲜花铺就小康路

“预计今年年底,我们将建成中部地区最大的花卉集散中心,真正实现买全国、卖全国。”谈起当地未来花卉产业的发展,濮阳市华龙区王助镇镇长敖琴满怀期待和信心。

王助镇的花卉产业,以乜村鲜切花种植最为闻名。该村自2001年开始种植鲜切花,目前种植面积2000余亩,有非洲菊、切花菊花、小菊、向日葵、剑兰、康乃馨、黄樱、百合、玫瑰等10余个品种,每天销售量在50万枝以上,花品畅销长江以北的各大城市,年产值超亿元,人均纯收入11000元,成功带动周边10余个村发展鲜切花种植产业。

为更好的进行管理,该村还注册成立了乜村花卉协会,采用“协会+农户”的模式,实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种改进、统一对外销售,规划建设了乜村花卉生产基地,完善了水、电、路、排水等基础配套设施,实现了由订单式生产向“互联网+”销售的转型升级。

据乜村村主任周凤军介绍,实现乡村振兴,不仅要让群众的生活富裕,还要有高质量的居住环境和精神生活。为此,乜村按照“村边森林化、街道林荫化、庭院林果化”的规划要求,着力实施村庄“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新建群众文化活动广场近3000平方米。积极开展“好媳妇、好妯娌、好邻居”评选和“文明户”、“和谐家庭”创建活动,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干群团结、邻里和睦、村风文明的良好氛围日益浓厚。(刘洋)

中国搜索拥有中央网信办批准的新闻信息采集、发布资质,转载本网稿件请注明来源为中国搜索!

责任编辑:朱宝君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网友还在搜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