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仰韶村遗址的四次考古发掘

2022-06-17 10:31 | 中国搜索

核心提示:仰韶村遗址地势北高南低呈缓坡状,北依韶山,东、西、南三面环水。之所以叫仰韶村,就是站在这个村子里,抬起头就可以看到巍巍的韶山,取仰望、崇敬韶山之义。因为首先发现于渑池县仰韶村,故将其命名为仰韶文化。

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景观 杜杰 摄

仰韶村遗址位于河南省渑池县韶山南麓仰韶村南的缓坡台地上,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址。仰韶村遗址地势北高南低呈缓坡状,北依韶山,东、西、南三面环水。之所以叫仰韶村,就是站在这个村子里,抬起头就可以看到巍巍的韶山,取仰望、崇敬韶山之义。因为首先发现于渑池县仰韶村,故将其命名为仰韶文化。

截至目前,仰韶村遗址先后经历了四次考古发掘。

第一次发掘由中国地质调查所顾问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主持。1921年10月27日,发掘工作开始,历时36天,由安特生和中国学者袁复礼主持。他们在暴露灰层及遗物较多的东西沟和路沟断崖处开发掘点,沿着这些冲沟发掘了17个地点,发现大量的文化堆灰层和袋形灰坑,获得了一批磨制石器、骨器、蚌器和大量陶器。经初步研究,安特生认为,仰韶村遗址是一种考古学文化,按照当时国际上考古学惯例,将其命名为仰韶文化。但他却将仰韶村发现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混为一谈,重点关注了仰韶文化的彩陶,将其与中亚的安诺彩陶简单比较,认为前者源于后者,错误地提出了“中国文化西来说”。

为驳斥“中国文化西来说”这一错误论断,1951年6月28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调查团夏鼐、安志敏等4名专家,来到渑池县对仰韶村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他们在遗址区开挖了一条探沟和一个灰坑,切到了安特生当年所发掘的旧探沟,发现有排列稠密的墓葬9座,出土仰韶红底黑彩和深红彩的罐、碗,小口尖底红陶瓶,灰褐夹沙陶鼎等。同时,在遗址内还发现有龙山时期的磨光黑陶、压印方格纹灰陶、篮纹陶、灰绳纹鬲、带流陶杯等,出土文物十分丰富。通过第二次发掘,发掘者提出这个遗址存在着“仰韶和龙山的混合文化”的看法。后来研究发现,这个提法不正确,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是不同的文化类型,两者是上下承接关系,不存在两种文化的混合类型。

为进一步探求仰韶文化的内涵,提出科学的论断,1980年10月、11月和1981年3月、4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先后派出赵会军、丁清贤等带队,分成两批在渑池文化馆的配合下,对仰韶村遗址进行第三次发掘。这次发掘是在遗址文化层堆积较厚的台地展开的,发掘面积共200余平方米。发掘了探方4个、探沟4条,发现原始社会房基4处、窖穴41个,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蚌器613件。通过这次发掘和对所获考古资料的进一步整理、研究,他们认为,仰韶村文化遗址属于仰韶和龙山两个考古学文化,存在着四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层叠压关系,从下而上即从早到晚是: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龙山文化中期。至此,仰韶村遗址文化内涵得到了准确结论。

2020年8月22日,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启动。这次发掘,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魏兴涛研究员负责主持,对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探索中原地区史前社会文明化进程等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这次考古发掘面积共600平方米,其中主动性考古发掘面积为200平方米,配合仰韶村遗址寺沟组民房拆迁工作的抢救性考古发掘面积为400平方米。

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所见遗存的年代分属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庙底沟二期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发掘所获得的各类样品和标本,为多学科多技术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材料,填补了仰韶村遗址近百年来多学科研究的空白,极大地丰富了专家对仰韶村遗址仰韶和龙山时期人类生存状况、人地关系等多方面的了解,对进一步认识仰韶村遗址的文化内涵、各期遗存的分期及年代,完善聚落布局、功能分区、聚落形态发展演变,以及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探究豫西地区史前社会的复杂化和文明化进程等具有重要意义。(刘社刚)

(三门峡市委网信办供稿)

责任编辑:郑佩敏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