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的美食简直多得不行,炖菜、腊肉、鱼等等,南北通吃,吃啥啥好吃,就连卤菜也是一绝。信阳人家,谁没个卤汤罐?逢年过节,哪家不是一盆一盆地卤肉卤菜,餐桌上一半儿都是卤味儿,一年四季都不断。
卤菜也是信阳一绝
春秋楚国就在信阳扎根儿
腊月了,吃货著称的信阳人又在捯饬啥好吃的?也许有人会说,那一定是炖菜或者腊肉什么的。
其实还有一样,也是信阳美食的一绝,就是卤菜。
几乎所有信阳人家里头,都有卤汤罐。一罐上了年纪的卤汤,必定是上了岁数的人家才能做得出,年轻的人家,卤汤也不会太老。
熬卤汤,熬的是日子,是一家一户的酸甜苦辣,岁月的积淀和人情的发酵,最终成就一罐醇厚鲜美的百年老汤。
卤汤罐一旦做好,可以一直卤下去,只要照顾得好,就永远不会变质,时间越久,味道越好。
由此可见,信阳人不但一年四季都在炖,一年四季还在卤。
信阳人跟卤菜还有点儿故事。
春秋时期,吴国把楚国的都城端了,楚王跑到信阳重新建都,楚国好吃的就在信阳扎根儿了。
大诗人屈原写的《楚辞-招魂篇》中有“露鸡臛(huo)蠵(xi),厉而不爽些”之说,郭沫若认为“露鸡”就是卤鸡。也就是说,春秋楚国就开始卤肉了。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有“绿肉法”,即“用猪、鸡、鸭肉,方寸准(zhun),熬之,葱、姜、桔、胡芹、小蒜细切与之,下醋,切肉名‘绿肉’”。实际上就是一种卤肉的方法。
据说北宋的司马光非常喜欢吃卤肉,他出生在信阳光山县,当时光山叫光州,他老爹就给他取名:司马光。
他砸缸的故事还有个卤肉版本:那年司马光7岁,一天跟小伙伴在县委后院玩耍,他给小伙伴讲左转里的故事,小伙伴们边吃卤肉边听故事,还有人爬到大缸上头听。
讲到晋景公掉茅坑淹死的故事时,坐缸沿儿上的小伙伴惊得掉到水缸里,大家都慌了,只有司马光很淡定,捡起一块儿石头砸向水缸。
那时候的水缸不像现在加各种化学原料,所以纯天然没那么结实,很容易砸烂,小伙伴得救了,他爹妈为了表示感谢,给司马光送了好多卤肉。
这是不是真滴,得问史学家,但卤肉跟信阳人是扯不清了,说是信阳的饮食文化符号也不为过。
当然,早期卤肉用料相对简单,虽然味道好,可毕竟是肉,吃多了,纵然是铜墙铁胃也要垮掉,这个估计大家都懂。
于是,明代李时珍解决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
他发明了一个药方,包含了大茴、西茴、毕卜、花椒、良姜、肉桂、陈皮、叩仁、草果、砂仁、山药等十八味名贵中药,做成药包放到卤汤里,不仅让卤肉变得容易消化不伤脾胃,还大大提升了它的美味度。
这也是为啥信阳人大鱼大肉吃着,却可以不胖三斤的一个原因。
骨灰级名医吃货李时珍发明的卤药从此就成了卤菜必不可少的,代代相传,后人在此基础上不断加料,18味的加到28味甚至更多,并且根据需求衍生出五花八门的药方。
卤汤罐很金贵,你对它好,它才对你好
那么,做卤汤首先得买包靠谱的卤药。
改革开放之前,卤药只能在官方的药店或者中药铺子里买到,市面上是没有的。改革开放以后,卤药逐渐进入市场,民间的药店,街头的卤肉店都可以买到,现在连超市都有卖。
只不过在药店买是不送老汤的,街上的卤肉铺子卖卤药还会送老卤汤,用小矿泉水瓶装一瓶,这是稀罕物,让你的卤汤做起来事半功倍。
卤药包有了,还得有个趁手的罐子,最好的就是泥土烧制的砂罐、瓦罐,外表黑黝黝粗糙不堪,内里刷着一层光亮的釉,虽说其貌不扬,却最接地气,能锁住食材原始的美味。
好吃而又接地气,这样的美食才最暖人心。
卤汤的制作需要费一番功夫,必定是一个对美食格外用心的人才能胜任,心血来潮或者马马虎虎是做不出好汤的。
实际上,买回来的卤药包上都会附带说明书,新手照着来,基本也能整出一罐子汤,至于味道可能比老司机做出来的差一些,因为老司机加了很多经验在里面,那是说明书无论如何都写不完写不尽的。
卤药泡40分钟左右,用干净的纱布包起来放进罐子,加水加盐、酱油等调料,有老汤的话也加进去。煮开后首先要卤一块大肥肉,一定要很肥的,这样卤汤才能浑厚起来。
然后,就算是做好了,想吃啥就卤啥,荤的有鸡鸭猪牛羊等,鱼也可以卤,只不过羊肉和鱼卤的时候要另起一锅,舀一勺卤汤放进去,卤好之后汤就不要了。
素的就是豆制品了,卤豆腐卷、豆腐皮、水豆腐、豆腐干等等,也是得另起一锅。
说白了,荤素不能同卤,怕串味毁了一罐好汤。
不要以为做好了就完事儿了,卤汤罐是个金贵的主儿,要细心呵护,否则就会坏掉。你对它好,它才会源源不断给你变出美味儿。
不管卤啥,都要先焯水,晾干再放到罐子里,平时得给罐子配上盖,木制的或者陶瓷的都行,免得落灰。卤汤经不得一点儿污染,稍不慎就会走味儿,甚至变质。
隔三差五就得卤一卤,或者得回回火,哪怕是冬天,一周也得烧开一回。夏天就更不用说,三两天就需要煮一回,即使放到冰箱里,也不能十天半月不闻不问。
一年四季,经常得卤,各种肉换着卤,这是养卤汤的最好办法,卤的食材越多,汤就越醇,一罐百年老汤,必是卤尽千帆的。
当然,卤的过程中,汤是会减少的,就需要不断加水,最好是开水,味道淡了,还得加盐等调料,卤药包也是几个月或者半年一年换一回,这就看卤菜的频率了。
只要呵护得好,卤汤罐会知恩图报,让你一道道卤味儿常相伴。
卤汤一家一个味儿,卤的是情怀和日子
每逢过小年的时候,信阳人就会准备过年的卤菜,猪肉、猪蹄、猪尾巴、猪耳朵、猪肝、鸡爪、鸡翅、鸡杂类、牛肉、牛百叶、豆腐卷、豆腐干等等,一卤就是一大锅,待亲朋好友串门子,一切就是五六盘儿。
对于爱吃的信阳人来说,卤菜可能最是显手艺的,哪家的卤菜做得好,那么炖菜炒菜自然不在话下。
事实上,除去说明书上卤汤的做法,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心得,放多少盐、酱油、糖什么的,都不一样,有的不放酱油,有的不放糖。
卤出来的,或是巧克力色,或是小麦色,味道更是各不相同,有的唇齿留香,有的后味儿十足,有咸香得流口水,有酸甜咸鲜俱全的。
哪家都有自己最拿手的,有的卤鸡爪一绝,有的卤肉无人能及,有的卤豆制品杠杠滴,总之,去谁家都能大饱口福。
但凡有人家卤菜,卤汤一烧开,那香味儿的威力,说十里飘香都不夸张,小伙伴们总是闻着香就聚到人家门口了。
现在,除了老一辈的信阳人会卤菜,年轻的一代代能卤菜的越来越少,做卤汤的习惯也渐渐被忘却。
即便是做了一罐子卤汤,不好好打理,也是会夭折的。
如今十几年的卤汤罐都来之不易,恐怕只有老信阳人或者开卤肉店的才会有,几十年上百年的估计就罕见了。
百年卤汤是需要几代人传承的,卤过的食物跟时间一个节奏,一家人的酸甜苦辣和着岁月一起发酵,卤的不仅是肉和菜,还有情怀。
然而还是会有年轻的信阳人或是在外地的信阳人,每年冬天去买包卤药做一罐子卤汤,像过日子一样努力熬出最好的味道,熬出最幸福的模样。[CAHTAG17;35]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人民网 新华网 央广网 光明网 中国经济网 央视网 中国政府网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网信网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证券报 京华时报 环球时报 经济参考报 半月谈 北京周报 中国日报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央电视台 经济日报 光明日报 求是网 解放军报 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新闻社 国际在线 中国网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