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切换>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中原地标:不断刷亮新高度

2018-12-07 08:07 | 河南日报

核心提示:改革开放40年,广袤的中原大地上,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每一个新高度都有崭新的风采,承载着一段发展历程,串联起辉煌的足迹。

图/本报记者聂冬晗

中原大厦、黄和平大厦、千玺广场、绿地中心·双子塔、中原福塔……一个个耳熟能详的郑州地标建筑越长越高。伴随着高楼的成长,中原城市群在长高,河南在长高。

改革开放40年,广袤的中原大地上,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每一个新高度都有崭新的风采,承载着一段发展历程,串联起辉煌的足迹。它们见证着一个最好的时代,展现出跨越式发展的新河南。

◎一座城市越长越高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建筑地标,河南省会郑州的建筑地标,40年来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郑州是连接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的核心十字枢纽,素有“中国铁路心脏”之称。1923年,郑州爆发了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二七大罢工”,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1971年,为纪念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在二七广场上,郑州修建起14层高的二七大罢工纪念塔,一座颇负盛名的地标建筑。它是一座独特的仿古连体双塔,平面为东西相连的两个五边形。塔的每一层顶角为仿古挑角飞檐,绿色琉璃瓦覆顶,塔顶有一钟楼,每到整点时分,就会唱起《东方红》乐曲。它是中国最“年轻”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9岁的郑州“土著”张锐清楚记得,40年前,花上几分钱买张票,爬到二七纪念塔的最高处,能看到郑州市70%的景象。在二七纪念塔附近的顺城街、北下街一带的背街小巷里,他经常会遇到推着独轮车,贩卖五香垛子牛肉的回民大叔。那个时候的郑州,温馨、从容而安静,二七纪念塔是他儿时郑州的经典地标,回望人生的霓虹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循着改革开放的规划图,河南跑步向前。

郑州火车站承东启西、连南贯北,在全国举足轻重。人流如织的郑州火车站广场上,率先起高楼——1981年,中原大厦傲然问世,以61.8米的高度惊艳世人。大厦方形轮廓,简洁大方,平面为“T”形,正面顶部采用重檐式屋顶。这座18层(地上)的建筑,与长途汽车站(6层)、车站餐厅(6层)组成一个对称布局的建筑群。

1983年,美籍日本摄影家出目里利吕井来到郑州,站在当时的中原大厦顶层,俯瞰全城,定格瞬间。从他的彩色照片中可见,中原大厦向西,郑州火车站楼宇低矮,站台简易;大厦的西南方向,二七纪念塔尤为醒目,二七塔的周边,则是红砖平房和葱茏树木。城市线条简单,如同一幅清爽的素描画。

中原大厦建成后,追捧者无数。退伍军人李朝云,珍藏着一张黑白老照片。他来自河北省农村,1982年入伍到郑州,1986年夏天,他和战友在郑州相聚,两人登上了二七纪念塔,又来到中原大厦前合影。他说,出差到郑州的外地人,仰视中原大厦,有着无限敬意。

1988年,郑州火车站广场南侧,114.5米高的黄和平大厦(后改名为格林兰大酒店)刷新郑州建筑高度,闪亮登场。

城市发展的每一个进程,都有飞跃。20世纪90年代末,位于郑州中原西路南侧,裕达国贸又创下河南最高建筑纪录,这座高45层的酒店,呈双塔形,由世界著名设计师李祖原设计,这是他在设计台北101大楼之前的力作。

迈入21世纪的河南,每一步发展都是精彩,高楼如雨后春笋般长高,书写着城市林立的繁华。

2011年7月的一个傍晚,郑东新区CBD核心区,千玺广场近千盏激光同时闪耀,整个建筑通体金黄,流光溢彩,一场绚丽的激光秀,让它完成了盛大的封顶典礼。千玺广场以中原第一高楼的姿态崛起,刷新郑州新高度。它投资22亿元,是当时的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项目,也是河南省及郑州市的新名片,市民亲切唤它“大玉米”。

5年之后,郑州建筑又有新亮点。从郑州高铁客运站西广场走出的乘客,第一眼,通常就会看到一座造型独特的双子塔建筑,它由两栋超高层大厦组合而成,柔和的圆弧形风车外形,层叠的竹节状,参差交错的结构,使整个建筑轻灵通透,这座2016年落成的郑东绿地中心·双子塔,由两栋285米的高楼组成,被视为“中国第一高双子塔”。

若从高空俯瞰郑州,位于航海东路的中原福塔,如同一朵五瓣梅花盛开在大地上,寓意梅开五福,花开中原。它是河南广播电视发射塔,河南最高的全钢结构塔,以388米的高度,超越了同类结构的日本东京塔和巴黎埃菲尔铁塔。

《2017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上的一组数据显示,河南全年建筑业总产值10085.49亿元,比2016年增长14.5%。数字背后,记录的是河南建筑的辉煌业绩,更有郑州居于省会地位的特殊贡献。

◎一片热土腾起繁华

高楼万丈平地起。钢筋和水泥的组合,俨然是一首豪放的抒情诗。河南的土地上,每一天都在展现着新的图画。40年间,摩天大楼接连竖起,令人惊艳的天际线,写下一座城市对未来所持的开放态度和十足信心。

若我们把时间的镜头向前拉伸,作为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郑州火车站无疑是郑州最早的形象代言。它始建于1904年,是我国最为繁忙的火车站之一,也是外地人对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

火车站对面的中原大厦秀欣挺拔,与周围低矮建筑形成鲜明对比,打破沉寂,折射出改革开放的豪迈之势。

火车站人流量大,中原大厦成了往来宾客的驻足之地。20世纪80年代末,中原大厦附近的敦睦路街边,开始出现简陋的服装摊位。已经移居新西兰的郑州70后王爽,对当时在郑州火车站附近买衣服的情景印象深刻:街道两旁就是门面房,门口摆放着钢丝床,上面堆满衣服。碰到雨雪天气,市场到处是积水和泥泞,衣服放在袋子里也难免弄湿……但人们的采购热情并未减退,有批发的,也有零售的。

郑州火车站商业圈的枢纽地位一步步提升,市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随之扩大,经营者从临街摊位转变到楼宇商场。中原大厦一片繁忙,黄和平大厦人来人往。几年间,服饰、小商品等批发市场应运而生,并迅速在商业版图中拔得头筹,最终演进为以服装批发市场为主的火车站商圈。

与这一商圈相邻的二七纪念塔周边,蓄势待发。

1985年,40岁的顿素芳随转业的丈夫从驻马店来到郑州,一家四口租住在中原西路一间40多平方米的民房中,她印象最深的是城市人少、楼少、车少。

1989年5月6日,全国较早的股份制商业企业亚细亚商场开门营业,二七纪念塔周边半径不足200米的二七广场,聚集了郑州一大半商业体,开启了一场闻名全国的中原商战,华联商厦、商城大厦、天然商厦等纷纷寻找出路,展开激烈竞争。顿素芳先后担任亚细亚商场业务处处长、亚细亚五彩购物广场副总经理,7年间目睹了一轮轮的投资热潮和商业发展的跌宕起伏。她说,亚细亚商场是引领中国商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纽带,郑州商业由此进入到空前繁荣期。顾客如潮水般涌来,彩电、冰箱、洗衣机“新三件”取代了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老三件”。33年转眼即逝,长居郑州的顿素芳,看到了这座城从平淡无奇到高楼无数的繁华胜景。她说,幸福与美好是自己和身边人对未来的期待。

从大家口中的“大玉米”,到河南人心头的“金玉米”,千玺广场无疑是郑东新区优秀的“代言者”。

千玺广场的设计灵感,源于登封中岳嵩山南麓的嵩岳寺塔。作为我国四大名塔之一,嵩岳寺塔始建于北魏,在唐代进行了重修,历经1500年的风雨依然巍然屹立。千年古塔向东80公里,是郑州东区CBD中央商务区,苍茫暮色中,现代版的“嵩岳寺塔”光芒四射,它与嵩岳寺塔的主楼曲线完全吻合,不同的是,千玺广场以现代材料和手法,再现了古塔的密檐效果。

迎着初升的太阳,藏于深山的嵩岳寺塔金光闪闪;点点星光下,身居闹市的千玺广场璀璨夺目,取法于古的现代建筑,体现古塔神韵,散发盎然新意,让人体会到中原大地的传承与创新。

千玺广场的脚下,一座新城展露芳华。据有关数据,截至2018年7月底,郑东新区CBD片区建成投用商务楼宇66栋,总建筑面积306.22万平方米。

双子塔毗邻郑州高铁站,作为高铁客运站的商务配套工程,它与隔路相望的绿地之窗项目一起,使郑州铁路新客运站商圈加速成为中西部地区第一个商业配套完善、现代服务业集聚的高铁站区域。

美国著名建筑师沙里宁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40年间,河南的一大批建筑打造出文化内涵丰富、地方特色鲜明的城市环境,体现出浓郁的地域特征:新郑机场T2航站楼,将城际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有效衔接“零距离”换乘;河南博物院,凝聚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与时代特征;洛阳博物馆(新馆),展现十三朝古都文化底蕴;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尽显古老神韵;开封清明上河园建筑群,再现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完美画面……

◎一个时代见证奇迹

建筑是活的历史,让人触摸到一个时代的鲜明记忆,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浓缩在城市发展的奇迹中。

2003年1月,郑东新区破土动工。15年间,一片芦苇丛生的鱼塘洼地,变身为建成区面积超过150平方公里、辖区人口150万人、入驻企业3万余家的生态都市。一张蓝图化身为集聚繁华与现代的新城,河南新型城镇化的新样板。郑东新区概念规划荣获中国首个“城市规划设计杰出奖”。

以郑东新区CBD为中心,汇聚着包括汇丰银行、东亚银行、渣打银行等一批外资银行在内的300余家金融机构,还有世界500强65家、中国500强93家。全国四大交易所之一的郑商所,也坐落其中。

无论是如撑开巨伞的郑州国际会展中心,还是像振翅蝴蝶的河南艺术中心,郑东新区的一个个建筑,在与如意湖水的交相辉映中,分外夺目。

2009年4月2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郑东新区一边参观一边称赞说,这是世界眼光的规划,国际招投标、市场化运作,郑东新区建设得这样宏伟,不愧是新区建设的点睛之笔。看了郑东新区觉得郑州确实是个现代化的大都市,我从中看到了郑州的未来,也看到了河南的希望。

2015年9月2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郑州郑东新区CBD中心。作为河南最高建筑的参观层,绕千玺广场58层360度转一圈,可透过巨幕玻璃眺望四面八方,李克强总理从不同角度、方向俯瞰,只见四通八达的交通干道与郁郁葱葱的丛林绿地纵横交错,波光粼粼的湖面倒映着林立的高楼大厦。昔日这片只能养鱼耕田的土地上,已经崛起一座“值得被写入教科书”的国际新城。

2015年12月15日,李克强总理的一句提议,让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第十四次会议的会场,延伸到了如意湖畔。冬日的晴空下,郑东新区建筑鳞次栉比,熠熠生辉。他介绍说,我们所在的郑东新区在开发前是一片荒地,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如今这里已成为集商业、金融、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百万级人口新城,也是郑州乃至中原地区重要的中心商务区。

漫步郑东新区,城市公园、广阔绿地交错,一幅园在城中、城在画中的景象,成为新人拍摄婚纱照的取景点,市民摄影留念的最佳背景。建筑“长高”,城市变靓,人们的日子越发滋润,那是满满的幸福感。

湖光倒影之中,千玺广场呈现出双倍高度,无论从天上看,还是从地上看,都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陪伴它的,是一座活力四射的如意新城;热爱它的,有最广泛的普通市民。

33岁的@年轻的老吴戏称,他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拍“大玉米”最多的人,几乎每天会为“大玉米”留影。2011年来郑州工作时,他在公司抬头能看到刚刚建好框架的“大玉米”。时隔几年,“大玉米”亮起了灯光。后来,他在CBD附近买了房子,在家门口也能拍到“大玉米”。最近,他写了一本以郑州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把“大玉米”设计成主人公的精神地标。他说,“大玉米”脚下的市民,来散步、跑步、溜冰、跳舞,甚至旅游观光的人越来越多,“大玉米”如同智者,俯视众生。

2018年5月8日,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在中央驻豫及省主要新闻媒体座谈会上,谈到地标建筑“大玉米”,引发共鸣。他说,我们的玉米来自农业、农村和农民,体现了民本思想;从“大玉米”到“金玉米”,发出的光是灿烂的,体现了奋斗历程……

玉米金黄饱满,粒多味甜,“大玉米”的昵称,反映了河南人骨子里的农耕底色,“金玉米”的变化,呼唤出一个崭新的开放河南。行走在中原大地上,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如同流动的音符,流淌的歌声,张扬城市活力,延续城市生命,传承文化特色,见证时代发展。

40年前的青青麦田变成了高楼广厦,鱼塘洼地变成了都市新区,现实中无处寻觅的过往,都被影像一一记录下来,留在了普通家庭的相册中,而每一个家庭的微小记忆,汇聚成了河南翻天覆地的城市变迁。(记者赵慎珠)

制图/刘竞资料来源/河南省住建厅

原标题:中原地标:不断刷亮新高度

责任编辑:朱宝君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网友还在搜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