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切换>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刘曙光做客公众考古学术沙龙 建议洛阳积极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2018-12-12 09:47 | 洛阳网-洛阳日报

核心提示:12月10日下午,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众考古学术沙龙大家系列开讲,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刘曙光以亲历者的角度,讲述中国大运河申遗历程,并对活化洛阳运河遗产建言献策。

后申遗时代,洛阳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让“运河之都”“活”起来?

12月10日下午,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众考古学术沙龙大家系列开讲,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刘曙光以亲历者的角度,讲述中国大运河申遗历程,并对活化洛阳运河遗产建言献策。

1 运河申遗,玉汝于成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该项目申遗的亲历者,刘曙光讲述了该项目申遗背后的艰辛故事。

申遗工作从2003年开始,到2014年,整整经历了11年。

中国大运河申遗包括隋唐宋时期以洛阳为起点的隋唐大运河,元明清时期以北京、杭州为起始的京杭大运河和从宁波入海的浙东运河3个部分,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个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包括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分别位于31个遗产区内,其中包括了洛阳的回洛仓、含嘉仓。

其实,申遗之前,现实中的大运河有些“迷惑”,甚至“混乱”。

到21世纪初期,国内在古代大运河是否为文化遗产的问题上还没有达成共识,运河遗产概念长期空洞、含混不清,运河文物的识别和保护几乎为空白。

“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存在规模巨大、工作基础薄弱、遗产家底不清、多头管理等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大运河申遗是被动的,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都是一个大胆的挑战。”刘曙光说。

刘曙光介绍,要申遗,首先要在“文物”或“文化遗产”的意义上,把大运河识别、区分和确定出来,对那些具有申遗可能的运河遗产作出判断,在世界遗产的语境下提炼中国大运河的突出普遍价值,并在涉事各方的角逐、博弈中找出妥协退让、平衡兼顾之道。

刘曙光透露,大运河当时申遗,很多人不相信会成功。在卡塔尔申遗现场,他们也两手准备,但最后还是成功了,“世界上不再有第二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如此认真、热情地对待申报世界遗产这件事情”。

2 活化运河遗产,让“驼队”眺望“船队”

世界遗产的命运,并不取决于申遗成功的那一刻,而取决于申遗之后的长效管理。

洛阳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洛阳段是隋唐大运河文化的重要聚集地和突出代表。在后申遗时代,活化洛阳运河遗产、弘扬千年运河文化,对彰显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活化运河遗产,洛阳该怎么做?

此次考古学术沙龙的特邀嘉宾、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认为,在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方面,洛阳做的工作很扎实,但对“运河之都”的宣传、公众教育还有欠缺,洛阳今后要把运河这面旗帜高高举起,下大力气做好运河和丝路的交汇文章。

他举例,在艺术创作方面,洛阳可以在合适位置建一巨型雕塑,一边是“驼队”,一边是“船队”,让“驼队”眺望“船队”,让丝绸之路和大运河在这里交相辉映。

孙英民的这一提议得到刘曙光的赞同。他说,“驼队”眺望“船队”,这一场景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如果做好这个文化创意,洛阳比西安的优势一下就凸显出来了。洛阳要把丝绸之路和大运河交汇的交响曲唱得更响亮一些,乐章更华美一些。

3 讲好大运河文化带的洛阳故事

作为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市正集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建设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使之成为系统挖掘、整理和展示大运河洛阳段深厚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平台。

前不久,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审议并原则通过《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案》,项目将通过模拟隋唐大运河历史走向,根据运河沿线著名城市区位和历史文化设置景点,让游客更好地体会大运河及隋唐历史文化,场景化展示大运河漕运文化。与此同时,公园内也要建设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对此,刘曙光希望洛阳以此为契机,带动洛阳运河遗产保护和研究,形成一批初期成果,扩大洛阳“运河之都”在运河城市中的影响,在大运河文化带中积极作为,发出自己响亮的声音。(记者 常书香 通讯员 程召辉)

责任编辑:李帅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网友还在搜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