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切换>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明星小药”为何没成为“国字大药”?

2019-05-24 11:34 | ​《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

核心提示:各个领域的大众好药多了,“明星小药”才能褪去光环,回归其小众药品的本位。买药不难、买药不贵是药品政策的核心,做到这一点,才能更好地维护公众健康,实现“健康中国”。

“肤乐霜”“维E乳”“润喉清咽合剂”“创伤乳膏”等北京各大医院配制的药剂,因为价格低、疗效好,被患者追捧为“明星小药”,销售颇为紧俏。于是,一些人趁机在网络社交平台大量发布广告、销售明星小药。最近,针对这一乱象,北京市公安机关与行政部门密切配合展开行动,捣毁非法销售明星小药窝点12个,刑事拘留16人,明星小药的倒卖黑色利益链因此曝光。

不同于药店的药品,明星小药是指医院自己配制、自用的处方制剂,由该院医生开出处方、可在该院买到,而院外市场无迹可寻。虽然患者口口相传、口碑甚好,为小药增添了网红潜质,但由于销售渠道少,购买并不容易,在指定医院挂号、开处方是必不可少的流程。而居住地离医院较远、乃至一些来自外地的患者,挂号、买药的交通成本、时间成本较高。所以直接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购买,有时即使数倍于原价,也只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是典型的供需不平衡现象。有人盯上了其中的商机,无需看病就能买药,客观上让很多人“方便”“快捷”地买到了心仪的药品。

固然,在流量为王的年代,好用的物品、受关注的人可以因为他人的点赞、转发,刷爆流量,一跃成为网红,由此带火相关产业链,并产生可观的经济利益。但所谓的明星小药,因为禁止在院外销售,注定其天生不能成为“网红”。从法律的角度看,通过购买就诊卡囤积小药,线上炒作,并以高价在网上倒卖的行为显然不合法。只不过,在打击倒卖行为的同时,也要正视相关药品的供需不平衡问题,努力增加供给,拓宽流通渠道,回应患者的需求,这恐怕才是杜绝非法倒卖明星小药的根本之策。

有人问,这些小药这么好用,干脆申请批号成为正式药品不就解决问题了吗?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度却比较大。一般来说,药品上市前要做大量的临床试验,通过药学、药理、毒理、动物有效性实验和在人体进行大规模的二、三期临床试验,方能证明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目前的临床试验数据,为小药的安全性、有效性提供了初步验证,可以凭借临床医生的经验指导使用。但毕竟研究基础相对薄弱,如果要上市,药品的临床研究投入大大增加。不少“小药”由于缺乏资金、难以通过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等原因,在临床阶段用了10年、20年,仍然只能是院内制剂,未能升级成为国药准字的“大药”。

能否为小药拓宽流通、销售渠道?其实,按照药品管理办法,药品可以在区域内调剂,但即便调剂到区域内其他医院,也一样需要挂号开处方,外省患者买药仍然不便。近几年,很多地方看到了明星小药“购买难”的现象,简化调剂手续,拓宽调剂范围,让患者买药更方便。不少地方则着力为医院制剂“正名”:北京针对儿童用药难的问题,推动首都儿科研究所、北京儿童医院等儿童专科医院的院内制剂“升格”药品;广东省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一些院内中药制剂转成药品。这些可喜的变化,正在惠及广大患者。

从生产端来看,小药能“命中”大批患者需求,也值得制药业深刻反思。我国药厂多达四五千家,但不少厂家却陷入同类产品的恶性竞争中,有的只盯着高值领域,有的甚至靠回扣赢得市场,忽略了药品的质量和患者的口碑。事实证明,多去临床了解需求,才能生产出更加贴近治病需求的好药。各个领域的大众好药多了,“明星小药”才能褪去光环,回归其小众药品的本位。买药不难、买药不贵是药品政策的核心,做到这一点,才能更好地维护公众健康,实现“健康中国”。(李红梅)

原标题:“明星小药”为何没成为“国字大药”?

责任编辑:朱宝君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