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许昌建安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1-08-25 09:21 | 中国搜索

核心提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建安区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头等大事,撸起袖子加油干,越是艰难越向前,坚决守住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逐步探索实现脱贫攻坚各项政策、体制、机制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蒋李集镇圪垱村 杨国祥 摄

从五女店镇、陈曹乡……沿新元大道一路西行,东部生态养生产业带美景尽收眼底。大概半个多小时车程,来到西部都市农业产业带,一望无际的农作物蓄势生长,现代农场、社区工厂生机勃发,灵井镇、桂村乡等支点镇齐头并进,多向发力,建安区在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中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勇开新局。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建安区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头等大事,撸起袖子加油干,越是艰难越向前,坚决守住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逐步探索实现脱贫攻坚各项政策、体制、机制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把好方向出决策

作为河南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县、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县,建安区牢牢扛稳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治责任,健全工作机制,狠抓责任落实。

高位部署。建安区专门成立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长任第一副组长,区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指挥部和人才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五个专项工作组,并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作为区委常委会会议、区政府常务会常设议题,定期听取工作进展情况,研究重大事项,牢牢把握正确工作方向。

精准谋划。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后,建安区结合实际,在全市率先出台《关于建立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效防止返贫致贫的实施意见》《2021年全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要点》,制定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衔接5年过渡期内全区扶贫工作的总体目标,以及防止返贫致贫6个方面的工作机制和需要抓好的11项重点工作,理清了当前及今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的总体工作方向、思路和具体措施,为推动脱贫攻坚政策举措和工作体系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打下坚实基础。

统筹推动。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按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工作部署要求,制定各级干部责任清单,明确区直行业部门、乡镇、行政村需要做好的具体职责、任务。各行业部门、各乡镇充分利用每周二“扶贫日”,组织帮扶干部进村入户,落实政策、持续帮扶,加大监管、纾难解困,确保了巩固脱贫成果各项工作不留空档、有序推进。

五女店镇苗店社区奥莱尼亚社区工厂 乔利峰 摄

有效衔接定举措

建安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着力稳政策、筑基本、兴产业、保民生、强党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突出“稳政策”,全面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建安区坚持摘帽不摘政策,严格按照过渡期内“新政策不出、旧政策不退”原则,保持主要帮扶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截止5月底,为贫困户实施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1493人次、免费体检686人次、免费配药8338人次,办理慢性病卡108人、残疾人证62人,为1234户特困供养脱贫户发放补助金,落实兜底保障819人,实施危房改造3户,确保“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得到持续巩固。

突出“筑基本”,持续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坚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不减、巩固脱贫成果项目不少,在保证产业扶贫资金占比不低于50%的前提下,逐渐将项目资金向偏远农村、38个中心村以及基础设施较差的村进行倾斜,确保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均衡发展。2021年全区共安排财政专项资金3360万元,实施的37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设施类项目已全部开工。

突出“兴产业”,保障脱贫群众稳定长效增收。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和根本支撑,产业兴旺,农民有事做、有钱挣,农村才能活力四射。近年来,建安区始终坚持产业优先,探索形成了村内建社区工厂、村外建现代农场的产业振兴之路。目前全区已建成社区工厂35家,产业扶贫基地20个,现代农场930家,开发就业岗位4300余个,流转土地47万亩,占全区家庭承包土地面积的55%,乡村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都市农业+”“生态+”“电商+”等新业态不断涌现。

突出“保民生”,筑牢困难群众兜底保障防线。对全区脱贫老年人、重度残疾人、孤儿、重病户等坚持一月一排查,精准摸清底数,建立兜底台账,实施动态监测。对需集中兜底困难户,通过实施“一看二谈三讲四试五带”工作法,尽量动员其入住到“四院一中心”;对多次动员不愿意集中兜底的贫困户,严格落实好“一协议三明白三评议”工作机制,确保居家兜底生活有保障。截至5月底,全区已实现兜底803人,其中集中兜底352人,居家兜底451人,兜底率100%。

突出“党建领”,夯实乡村振兴组织基础。乡村振兴,组织和人才是关键、是引领、是保障。今年以来,区委以初步规划的38个中心村和13个镇区为支撑,建立农村社区党委,从区直部门和乡镇选派有能力、干劲足的干部担任党组织书记或委员,形成社区和行政村两级组织扁平化管理的体制机制。同时,充分挖掘“小车不倒只管推”的杨水才精神这一宝贵资源,筹建了杨水才干部学校,对基层干部、实用人才开展理论、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常态化培训,进一步增强基层干部和实用人才的带富致富能力。

突出“生态美”,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坚持把生态宜居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来抓,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全域市场化,户厕改造提前一年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已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2个、村(社区)污水处理站9个,成功创建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13个,示范乡镇4个,美丽小镇4个,荣获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区、四美乡村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今年,我们计划投资9.7亿元,继续增创生态优势,大力建设绿色建安,推进四美乡村、五美庭院、美丽小镇建设,使建安区呈现乡村‘众星环月’的振兴图景。”建安区委书记马浩充满豪情地说。

蒋李集镇郑蔺村文化大舞台 李建锋 摄

通盘谋划齐发发力

 “农,天下之大业也。”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建安区立足于实际,坚持从大历史观看待“三农”问题,研究制定“2236”区域发展计划,谋划“一心两轴三带四区五支点”发展格局,坚持把城市和乡村当做一个有机整体,互促共进、融合发展,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实现乡村振兴没有现成、可照抄照搬的经验。”区委书记马浩说,“乡村振兴是盘大棋,等不来、送不来,必须苦干实干、久久为功,把这盘大棋走好、下好。”

构建可持续的产业体系,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振兴转变。建安区精准实施“352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着力构建空间上紧密联系、功能上优势互补、分工上合理有序的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坚持村内建社区工厂、村外建现代农场的思路不动摇,通过城市产业下乡和激活乡村“田园味”,实现城市产业服务和乡村生态文化的融合互促发展。

培育有活力的人才队伍,实现扶贫“尖兵”到人才振兴转变。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关键之一在于人的振兴、人才的振兴。建安区把乡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以38个中心村为试点,积极探索面向社会招募“乡村合伙人”。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建设有涵养的文明乡风,实现从文化扶贫到文化振兴转变。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建安区重点围绕5个支点镇和38个中心村,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用,建立乡村文化宣讲平台。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广泛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农村文明家庭”,以及村村都有好青年、好婆婆好媳妇、好党员、好支书、好乡贤等乡村光荣榜选树创建活动,倡树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发展效益好的生态农业,实现从生态扶贫向生态振兴转变。立足农村的生态优势,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促进生态扶贫与生态振兴有效衔接。2021年围绕首批13个农村社区党委试点村,每个村安排一千万专项资金进行奖补,实施中心村“千万建设行动”。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创建2000个“美丽庭院”星级户、3个“美丽小镇”,增加40个“四美乡村”。

实施高水平的乡村治理,为乡村振兴提供治理有效的组织保障。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是“不走的工作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持续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区乡村联动,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形成完善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提高乡村治理效能。(信文欣)

来源:《建安风》2021年第3期

(中共建安区委宣传部供稿)

责任编辑:郑佩敏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