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垭石头村是河南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第二届中国景观村落、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和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是南阳市十佳乡村旅游示范村。
吴垭石头村始建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由方山脚下黄水河畔龙头村迁至此地,历经18代,距今已有270余年历史。因村落位于两山中间的石垭上且人口基本为吴姓,房屋大都是石头房且周围奇石遍布、梯田如画而得名“吴垭石头村”。
吴垭石头村是内乡县岞曲镇王井村的一个自然村,距内乡县城西6公里,距内邓公速3公里,紧邻省道豫52线(内淅公路)1公里,经乍瓦路向西南可直达丹江口水库。交通十分便利,可与内乡县衙景区、淅川丹江渠首景区串连成线,任意搭配一日游旅游线路。
吴垭石头村古建筑面积5620平方米,保存较为完整的石头建筑群93座,核心区现存房屋200余间,传统建筑80%以上保存完好。远远望去,整个村庄掩映在茂林修竹、古藤老树之中,远看俨然一座青灰色的石头城堡。原生态的村落同周围环境十分和谐,村容村貌原始质朴、民风民俗传统纯朴,地质地貌奇特古朴。走进其中,就会发现是石头的世界,所有的建筑都离不开石头,农耕实物、民俗用品特别是石器具数以千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心区规划布局依山而建,坐北向南,顺应自然,随地形和功能的需要分层筑台,错落有致,浑然天成。大多为四合院式,也有两进院、三进院,平面呈凹字形、曰字形、目字形。石板路、石台阶、石楼门、石院墙、石阁楼、石磨房、石水窖、石畜圈、石厕所、石碑、石庙、石井、石盆、石缸、石槽、石臼、石桌、石凳、石磙、石碾等一些古老的生活用具和生产用品随处可见。保存形态完整的、风貌原始古朴的历史街巷7条,古墓地2处,石碑13通(清代8通、民国5通),百年古树9棵(300年黄楝树、500年金桂树和300年三叉古柏树等),新时期时代的遗风犹存,是中国传统民居群落的代表。
经历了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无数个朝朝暮暮,吴垭石头村依然经风耐雨,保存完整,古貌遗风,十分独特。吴垭石头村古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巧妙结合,对地方气候的适应和地方材料的的运用,真实地反映了由于地域气候、民族风俗甚至人种、性格、爱好等差异所形成的鲜明个性和特点。通过吴垭村吴氏家族的生产生活,以小见大,以物证俗,透视出中原农耕文化现象。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居村落,反映出宛西山区传统村落和民居的典型特征,体现了数百年间近现代南阳盆地宛西风情,具有重要的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地质文化、生态文明、农耕文明和历史遗产的价值。可以说,吴垭石头村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体现和象征,是中原地区罕见的传统古民居建筑群,是宛西一处崭新奇特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更是乡村游、民俗游的极好去处。
国内外文化旅游、美术影视、建筑界、教育界、新闻界的专家学者无不叹为观止,到吴垭石头村撰文、拍照、写生、取景。《王贵与安娜》、《古衙奇案》、《小鼓大戏》、《仁者医路》、《读山》等影视作品相继在吴垭石头村实地拍摄,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旅游卫视、大河报等知名媒体、报刊纷至沓来系列报道,更加扩大了知名度,游客量逐年攀升。著名作家周同宾在其乡土名篇《相见恨晚吴垭村》中写道“蚌病成珠,艰苦的劳动创造了生动的艺术”;“不屈不挠的村民们,无意中创造了一座活生生的博物馆。”不少专家和领导评价道:“官署文化看县衙,民俗文化看吴垭”,两者正好结合起来,供游客和学生瞻仰参观、体会品味,并可作为青少年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影视拍摄、写生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