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新乡农技推广研究员马海平:挥洒青春在陇上 砥砺躬耕为丰收

2020-12-26 18:05 | 中国搜索

核心提示:自1991年从河南农业大学毕业分配到新乡县至今,马海平扎根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已近30年。从青春少女到两鬓添霜,她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全都奉献给了家乡这片黄土地。

小麦成熟期马海平在观察小麦的抗逆性。(资料图)

自1991年从河南农业大学毕业分配到新乡县至今,马海平扎根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已近30年。从青春少女到两鬓添霜,她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全都奉献给了家乡这片黄土地。

马海平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方法的创建与应用》项目中做出重要贡献,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奖励12项;发表论文17篇,编写著作1部,成为新乡市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新乡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河南省助力脱贫攻坚科技特派员,当选第七届新乡县政协委员,获得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任职资格,是农民极为信赖的技术顾问。

立长志  扎根基层心不悔

马海平1967年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靠着家人节衣缩食、东拼西凑的学费完成学业,上大学时还穿着高中同学接济的衣服,这些成长经历让她对乡村、对农民有着朴素的感恩情怀。参加工作后,马海平立志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农业丰收、农民富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新乡县是植棉大县,棉铃虫危害是农民最头疼的事。为了探索科学防治方法,马海平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天天骑着自行车下乡,定点观察虫卵的颜色变化、幼虫的生长习性。棉花苗小株矮,她拿着放大镜常常跪到膝盖发麻,需要两手撑地才能站起身来。进入三伏天,热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有时她在地里一蹲就是几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艰辛付出,马海平掌握了棉花病虫害的防治要领,新乡县的棉花产量和效益始终都位居该地区前列。

2001年,马海平在古固寨镇安排了13个花生新品种(系)四次重复的比较试验。5月9日播种后回到家已经是晚上八点钟了,饭还没顾上吃,却得到爱人在车祸中受伤的消息,她立刻带孩子打车赶到卫生院,一夜未眠,第二天仍然坚持把试验全部播种完。

2003年10月,她被县政府抽调参与重点引进项目——矮败小麦育种基地建设。租赁附近的民宅,冲扫去厚厚的尘土,马海平从家里拿来电饭煲,几个人暂时有了“安身”之地。作为主抓科研工作的负责人,马海平拉来自家的缝纫机用于加工授粉纸袋,参加小麦收获、入库、晾晒等繁重的体力劳动,尽可能减少用工,节约开资。她和几位同事齐心协力,在两年多时间内,把最初一家一户的零散地块,创建成初具规模的试验基地,为利用矮败小麦进行系统、规范的育种研究创造了条件。

2006年5月28日,国家矮败小麦育种技术创新中心揭牌,为此后农业部新乡矮败小麦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中国农业科学院新乡综合试验基地等相继落户新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作上义无反顾。”马海平说,“遗憾的是不能陪着孩子慢慢长大。”女儿上小学时,有一次天黑透了还没能去接,等她赶到教室,孩子已独自离开学校。当心急如焚的马海平在回家路上找到边走边哭的孩子时,母女二人抱头痛哭……

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方法的创建与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马海平在田间地头向农户发放农药使用方法和小麦收获注意事项资料。(资料图)

强本领  痴心农技增效益

为扭转“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的陈旧观念,在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马海平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调查了解苗情和病虫草害发生发展动态,及时提出管理技术意见,带动农民科学种田。

马海平主持中国农科院小麦优势蘖利用研究项目新乡项目区建设,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承担中国农大为期两年的农业部948项目河南夏玉米、冬小麦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研究新乡试点的技术工作,该项目在新乡、商丘、驻马店、周口等地技术示范推广200多万亩,肥料产品使用面积超过300万亩,累计推广500多万亩,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承担河南省种子管理站良种繁育科安排的高肥冬水一、二组共15个品种(系)的小麦生产试验,测试相同条件下参试品种(系)的产量品质表现、抗性水平和适应范围,为种子企业和农民选择品种、为品种审定及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改变同质化严重的被动局面,马海平创新思维,从2013年开始自费进行小麦育种。外人不明就里,误以为她追名逐利。也有人多次劝她放弃。土地和管理需要费用,播种、收获都要雇人工,播种耧是自己投资买的,脱粒机靠人情东拉西借……开弓没有回头箭,马海平迎难而上,意志坚定。为了充分利用节假日和下班后的黄金时段,她经常十天半月不回市里的家,长时间泡在试验田里观察记载,天色昏黑才依依不舍走出来,就近住在姐姐家里。

自助者天助。经过数年努力,马海平的试验田面积由2亩逐步扩大到10余亩,2017年种植亲本资源百余份,条播后代材料56个,穗行2620个。2018年中选150多个材料,其中3个材料表现突出,单行产量折合亩产700公斤以上。又经过连续两年的产量鉴定、穗行提纯,有望培育出农艺性状优良、抗逆抗倒、品质好的高产新品种。

马海平(中)在观察玉米苗情。(资料图)

担使命  学以致用誉满仓

科技是农民持续增收和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马海平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转化应用到实际中。

农民庄稼出了问题,只要拍个照片通过微信传过来,她就会按照自己总结的“望闻问切”的方法诊断个八九不离十。如果距离不太远,她一定要去现场观察指导,给出对应的方案帮助解决。

新乡县安起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安起,提到马海平就会竖起大拇指。在小麦、玉米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她的“良方”帮助他渡过了好几次难关。2014年朱安起承担了几个种业公司的科研试验,180亩地种植了15000个玉米新组合。7月16日早上他突然发现每株玉米上都有5、6个虫子。当时玉米长有6、7片叶,到中午时已经被吃得只剩下光杆主茎了!心急火燎的朱安起赶紧联系马海平,神奇的是她听过对害虫长相的描述,就非常肯定地说那是粘虫,还推荐了防治的药物。朱安起照方抓药,药打上20分钟后害虫落了一地,第二天玉米主茎又生出了新叶,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由于全是玉米种子试验,每亩综合效益高达2000元,仅治虫一项就让他挽回损失36万元。

2019年3月20日在合河乡西元封村西南的一块小麦田,马海平根据田间死苗症状表现,准确判断出是地下害虫金针虫为害造成的,并挖土找虫验证,提出针对性指导意见和管理措施。3月25日到翟坡镇寺王村小麦生长极不均匀的田块,查找到出苗不整齐、补种的发育缓慢,以及除草剂重喷严重出现药害等原因。

…… ……

由于专业能力强,解决问题手到病除,马海平有着广泛的影响力。除了本地农民,不论是邻县,还是外省,都有人辗转通过多种渠道向她请教。即使是节假日,马海平也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解答。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小麦育种专家周阳研究员说:“马海平热爱农业,特别能吃苦,尤其注重实践,为人非常热情,是一个深受农民朋友喜爱的基层农技人员。”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的这句诗是马海平的最爱,不仅是她29年工作的真实写照,更表达出她对新乡县这片土地深厚的感情。正如她在小麦组诗《小满》里的深情吟唱——“既然选择了彼此,那就不再彷徨,心底有沉甸甸的爱,满眼都是丰收的欢乐景象。”( 贾志安)

责任编辑:郑佩敏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