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商城县: “老”布鞋走出新天地

2021-04-12 11:51 | 中国搜索

  

“这布鞋里的一针一线,都生动地编织着对传统工艺和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你看,小虎头鞋、小圆口鞋、古时的三寸金莲、革命时期的草鞋、制作鞋面的织布车、上个世纪的缝纫机,布鞋衍生的产品和有关书籍,我这里都能找得到。”4月8日,一走进商城县鄢岗镇三多堂传统鞋业有限公司的布鞋文化展览馆,公司负责人黄建华就向笔者热情地介绍起来,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聊起毛底布鞋,他有说不完的话。

据资料记载,布鞋制作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手工布鞋,是在山西侯马出土的西周武士跪像所穿的布鞋。

“与其他品类布鞋不同,除了工艺上以手工制作为主,毛底布鞋是因为成鞋后鞋底周边为毛布而得名。”黄建华介绍说,毛底布鞋起源于明朝,兴盛于清朝、民国,曾在河南大别山区、安徽安庆、四川广安等地区有广泛生产;革命战争年代,在商城县周边进行革命斗争的红四方面军和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都曾以民间手工制作的“毛布底圆口鞋”为“战靴”,被亲切地称为“红军鞋”;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皮鞋、运动鞋等机制鞋的兴起,毛底布鞋渐渐淡出市场,工艺也几近失传。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因长期穿着皮鞋、运动鞋等机制鞋患上脚气病,黄建华深受其苦,他想起了母亲为他做的毛底布鞋,于是便有了把自家祖传的毛底布鞋制作技艺重新做出来的想法。“小时候就是穿着母亲为我做的毛底布鞋,既舒适又温暖。所以走上毛底布鞋创业路,也是源于内心深处的一种情结。”黄建华感慨道。黄建华跟母亲谈及创办鞋厂的想法,得到了母亲的大力支持,在母亲的指导下,他一步一个脚印学会了每道工序。

2001年,黄建华创办“商城县鄢岗镇毛布底手工布鞋厂”,下料、剪鞋样这些不影响布鞋品质的工序开始由机械操作,并为中华老字号内联升手工布鞋公司做代加工,制鞋效率和工艺水平都进一步提升。

“工厂初期条件差,附近的群众都是把材料拿回去做,为了保持工艺的本真,我就亲自坐在门口跟他们讲授制作手法,那段时间,因为天天培训,造成最后嘴起水泡、声带肿胀,说不出话来。”黄建华回忆创业初期的艰难时说,“建厂前四年年年亏损,几次濒临破产,硬是凭着对传统手工制鞋的热爱和责任感,才咬牙坚持了下来。”

在三多堂布鞋制作坊间,笔者看到,手工匠人们正安静细心地制作着毛底布鞋,纳底、扎鞋帮、绱鞋、整修……一双双精致的布鞋整整齐齐的排放在鞋架上。“别小看我们的布鞋,每一双手工布鞋需要八道大工序、六十二道小工序、一万两千针,每一双鞋都带着匠人们的体温和情感!”黄建华在车间动情地说。

为了改变当时生产规模小、销量小、市场名气小等经营囧境,2007年,黄建华正式注册“三多堂”商标,为毛底布鞋冠名。2011年,河南省政府、河南省文化厅将毛底布鞋手工制作技艺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5年,“三多堂”被评为河南省著名商标,2021年,“三多堂毛底布鞋”被河南省商务厅认定为“河南老字号”。“‘人祝福绿寿,事做真善美’,就是‘三多堂’品牌的寓意。”黄建华指着办公室墙上一幅字画坦言。

据了解,如今的“三多堂”年产能达到10万双,实际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不仅成为全国手工布鞋行业的龙头企业,还将布鞋做成了当地的脱贫产业,除了厂内负责外发和鞋面的150多名固定工人年人均收入六七万,还有覆盖周边县区、乡镇的农村留守妇女和老人近千名散工,该公司仅在本镇就吸纳137户523名贫困群众,人均年增收一万多元。

“织锦的鞋面、全棉的内里、棉花的鞋垫、面糊粘合的布料、麻绳手工拉底,以及质量上乘的皮革、毛、真丝、棉、麻等纯天然的材料,让毛底布鞋透气、柔软,穿起来不会有脚气、脚不臭。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的日益重视和传统文化的回归,毛底布鞋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黄建华信心满满地说。

谈及未来打算,黄建华表示,将进一步打好“非遗”文化牌,在做好高端品牌的同时,结合近年来的“汉服”热开发配套的汉服鞋;借助电商平台的力量,让手工布鞋销售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走与高校合作路子,让“非遗”走进校园,走上课堂;同时还要建设手工布鞋文化展示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将手工布鞋做成具有乡土特色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多元化产业,让“老”布鞋在新时代走出一片新天地。 (商城县委宣传部供稿 杨绪伟 洪晓燕)

文章关键词:
责任编辑:郑佩敏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