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信阳市:赴一场与民俗的“约会”

2019-02-21 16:03 | 信阳日报

核心提示:2月14日至20日,信阳市首届豫南民俗文化集市活动在市百花会展中心举行。精彩的文艺演出、精巧的民间技艺、丰富的特色小吃……让广大市民赴了一场与民俗的“约会”。

大红灯笼高高挂、锣鼓铿锵、龙飞狮舞……喧腾热闹就在眼前;皮影、剪纸、烙画……各类非遗令人赞叹;竹编、叶雕、石画……精湛技艺薪火相传。

2月14日至20日,信阳市首届豫南民俗文化集市活动在市百花会展中心举行。精彩的文艺演出、精巧的民间技艺、丰富的特色小吃……让广大市民赴了一场与民俗的“约会”。

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2月18日上午,大雪纷飞,却也挡不住市民的热情。活动现场张灯结彩,人头攒动,呈现出浓浓的节日气氛。

舞台上,由光山县花鼓戏团演绎的花鼓戏已经开唱,优美的唱腔、精湛的表演,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喝彩……

“没想到这么热闹,仿佛找回了小时候赶集的记忆。”观众姚军难掩兴奋之情,5岁的儿子骑坐在他的肩头时而拍照时而鼓掌。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信阳民俗文化集市太丰富、太精彩了!”来自武汉的姜女士发布朋友圈,立即引来点赞连连。在信阳探亲的她,每天都准时和亲戚前来观看展演。

“哇,我猜对了!还得了个小灯笼,太高兴了!”2月19日,元宵节当天,家住东方今典的郑心怡和爸爸一起参加了这里的猜谜活动。拿着得来的奖品,小姑娘开心不已。

“本次活动由市委宣传部指导,市文联、市残联、市总商会联合主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市大别山残疾人艺术家协会合力协办,信阳百花会展中心与北京寒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具体承办。”市百花会展中心总经理马莉告诉记者,本次活动围绕“民俗”“年味”两大亮点,现场呈现信阳民艺、信阳记忆、信阳味道、儿童嘉年华、民俗展演、灯谜大会、主题灯会等板块活动,唤起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业界对民俗文化的认同、公众对民间艺术的喜爱。

一次传统技艺的交流盛会

淮滨泥叫吹、南湖流沙根艺、固始县守艺堂雕刻……传统手工技艺成为整场展览的最大亮点,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围观。

“以前见过泥叫吹的成品,现在通过观看大师的制作过程,才真正了解到这一技艺的奇妙之处。”2月19日上午,正在观看非遗展演的张兰笑着告诉记者。

大师名叫郑金宇,今年43岁,6岁起就跟随父母学习捏制泥叫吹,12岁完全掌握它的全部制作工序。为了更好地传承泥叫吹文化,他还专门学习了美术。凭着不懈努力,2017年,他被评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滨泥叫吹代表性传承人”。

除了炙手可热的非遗项目,一些传统技艺也勾起了大家儿时的记忆:只用“一锅、一勺、一炉、一石”,糖画师傅执勺在手,手腕灵活用力,瞬间就能用熬得金黄的糖汁在石板上画出各式各样的图案。“和小时候见到的一模一样。”许多80后、90后观众围在这位师傅身边久久不肯离去。

用牛皮制成的人物和动物,在灯光下映在白布上,构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影子……来自罗山县李世宏皮影戏剧团的皮影表演,则让众多孩子们着迷。有些孩子在前面看着不过瘾,还要钻进幕后,瞧一瞧他们如何操控皮影。

“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4项、省级25项、市级290项,国家级传承人4人、省级26人、市级287人。一批非遗项目声名远播,民俗文化已成为信阳的特色文化名片。”活动组委会相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让群众找回记忆中的感觉和味道,唤起了市民对传统技艺的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感,是本届豫南民俗文化集市活动的一大成果。”

一睹特殊传承人的风采

“天啊,这虎跟真的一样!真是画出来的吗?”2月16日,在信阳市大别山残疾人艺术家作品展厅,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目不转睛地盯着詹东升丝绢烙画展区内的一幅画,惊叹不已。

记者看到展位上的20多幅画中,老虎画、牡丹花画等都在丝绢上活灵活现。“我从小就患小儿麻痹症,但我不服输。为了逼真,老虎的每一根发毛我都会烙3次以上,完成一幅作品经常会烙坏近百块丝绢……”“中国烙虎第一人”、信阳大别山残疾人艺术家协会会长詹东升告诉记者。

“这次活动中,信阳大别山残疾人艺术家协会组织了22名残疾人艺术家参展,展出了书法、国画、竹编、石画等百余件文化艺术作品,充分展示了残疾人艺术家的风采。”詹东升自豪地说。

“我叫胡远月,8岁时,因意外电伤致残,四肢仅剩一腿。我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十多年的坚持不懈,让我有了一技之长,我不比别人差!”坐在轮椅上以口执笔作画的小伙子引起了全场观众的震撼,他的脸上始终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一位用左手运笔的书法家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我不是左撇子,却要用左手运笔。由于左手力度不够,只能站着写字,有时候一站就是一天,但我乐在其中!”冯康用告诉记者,他10岁时不幸被火烧伤,右手致残。

在泥塑展位前挤满了观众,惟妙惟肖的泥塑作品令参观者们赞不绝口,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让人惊奇的是,这些作品竟出自18岁的聋哑人陶树龙之手。只见他静静地坐在展位上,一丝不苟地创作着,仿佛这里只有他一个人。

“近年来,我市残疾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残疾人的艺术创作水平和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不断提高,涌现出了像詹东升、楚永堂、熊武等一大批优秀残疾人艺术家,他们为我市民俗文化的传承付出了汗水。”市残联志愿者胡玉霞告诉记者。

“逛了民俗文化集市才知道,咱信阳还有这么多令人骄傲的文化遗产和传承人!”虽然本次活动已落幕,但想起那一件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90后的赵晓仍记忆犹新,“不能忘了老祖先创造的好东西,每个市民都有责任把这些宝贵的财富留下来、传下去。”(记者 李宇 马迎春)

责任编辑:孙美艳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网友还在搜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