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豫东小村落百鸟再朝凤 乡村传统文化迎新春

2019-02-11 15:34 | 新华每日电讯

核心提示:初五一大早,天刚蒙蒙亮,家住河南省鹿邑县高集乡马炉村的刘新秀,收拾好各式民族乐器,带领着她的唢呐班启程了。

▲杨廷彬在乡村庭院里展示吹唢呐。记者完颜文豪摄

2月11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豫东小村落,百鸟再朝凤》的报道。

大年初四傍晚,豫东平原落了一场雪,仅过一夜,小小村落便变成了白茫茫一片。初五一大早,天刚蒙蒙亮,家住河南省鹿邑县高集乡马炉村的刘新秀,收拾好各式民族乐器,带领着她的唢呐班启程了。

忙了一天,到了傍晚,刘新秀又赶场到另一个乡镇的村庄,随行的货车停当下来,在村子里一片空地上,搭起了舞台,师傅们随后拿出唢呐试音、调音,演员换上戏服准备登台。

“主家”要在第二天举办婚礼,头天晚上便请了一班唢呐,图个喜庆热闹。夜幕降临,刘新秀的舞台成了耀眼的焦点,爱听戏的老人,拎着小板凳围了一圈又一圈,小孩子们蹦蹦跳跳地追逐打闹。这样的场景,在这片土地上已经上演了数十甚至上百年。随时代不断变换的唢呐曲目中,《百鸟朝凤》一直是这里的人们百听不厌的经典。

“以前只是单纯地吹唢呐,现在农村对这种仪式要求高了,演出中增添了唱歌、唱戏、二人转等元素,过年时农村婚礼多,演员都不好请。”刘新秀说。

对于这种唢呐与表演相融合的形式,跟唢呐打了60多年交道的杨廷彬曾有些担忧,“一场演出下来,要付给演员一笔不小的费用,吹唢呐的收入已经大不如前。”

鹿邑县贾滩镇桑园村的杨家干这一行,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祖祖辈辈以吹唢呐为生,一代代传下来,等到杨廷彬出生后,他很自然地子承父业,从五六岁就开始嘀嘀嗒嗒地学了起来。童年时代,杨廷彬常常跑到偏僻的角落,小河边、麦田里,便成了他的“舞台”,树上鸟儿叽叽喳喳叫着,他吹起《百鸟朝凤》模仿着它们的声音。

从学吹唢呐,到加入唢呐班,再到收徒弟、带班子,已经68岁的杨廷彬回忆起唢呐在过去几十年里的沉沉浮浮:改革开放之初到2000年前后是唢呐的红火时期,收入可观、学徒众多;后来萨克斯等西洋乐器传入乡村,不少老牌唢呐班纷纷转行,唢呐行业受到不小的冲击;西洋乐器昙花一现后,前些年乡村唢呐业又开始兴起,并融入了歌唱、二人转等新鲜元素。

杨廷彬早已名声在外,但能收到的徒弟却在不断减少。“工作不稳定,收入不高,年轻人不想学了,有的乡村唢呐班传承不下去,就慢慢消失了。”杨师傅忧心着这门老艺术的未来。

电影《百鸟朝凤》讲述了在今天的商业化大潮下,陕北乡村老一代唢呐匠对技艺的坚守,以及对这门乡村传统艺术行将消逝的焦虑。杨廷彬通过手机和电视,来来回回把这部电影看了好几遍,“虽然陕北豫东相隔千里,但里边的故事亲切又真实,我们这一代唢呐人都有相似的经历。”

电影与现实稍显差异的是,在豫东平原上,《百鸟朝凤》往往出现在农村的喜事中,电影片尾乡村绝响的悲鸣,也终究没有出现在杨廷彬的人生轨迹上。

冬去春来,不久之后,沉寂了一个冬天的豫东大地,又将是一片姹紫嫣红的繁荣景象。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里的乡村传统文化也正在迎来新的春天。

去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

如今,杨廷彬所在的河南省鹿邑县,作为乡村传统文化的代表,唢呐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贯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鹿邑县正在大力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支持一批老唢呐艺人开设唢呐班,鼓励感兴趣的年轻人学习唢呐,举办唢呐比赛……

站在桑园村自家的庭院里,杨廷彬谈起乡村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未来,言语间已是喜胜于忧,因为自己投入一辈子的老本行,能够得到保护与传承,他最爱吹、最爱听的《百鸟朝凤》,将依然响彻一个个的村落。

10多公里外,一场降雪将小小村落装饰得银装素裹,刘新秀的唢呐班在为一场乡村婚礼烘托出喜庆的氛围,村庄里又响起了那首经典的《百鸟朝凤》。

原标题:豫东小村落,百鸟再朝凤

责任编辑:朱宝君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网友还在搜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